1.媒體來源:
臺灣醒報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德總理臨別贈言「民主人權說」中國領導傻眼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4-07-10 16:30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7月9日引述多家德媒報導指出,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期3天的訪中國行程,不但簽下數千億元的貿易訂單,臨別前夕還在清華大學以「永續性發展」為題,針對學生群眾,公開談論民主、獨立思考、個人價值,並讚揚公民社會的好處,文中還多次提到身為東德出生地的自己,如何目賭德國在二次大戰後的反省,提醒現代人不重蹈過往歷史覆轍。這類與中國學生進行的民主對話,可謂稀鬆平常,不過聽在中國領導耳裡,倍感刺耳高亢,因而中國媒體全面封鎖了該場民主演講的報導。
《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經濟版位上一篇專文指出,梅克爾認為,保障個人自由是社會「永續性發展」的基礎。文章中並讚譽,即使跟中國長期進行經貿交易,梅克爾是少數西方政界,會強調價值走向的政治家。梅克爾指出,主張自由、民主,法治國家,以及尊重人權,在中國可不容易。因此,梅克爾屬於另類人物,即使跟中國進行經貿交易時,仍會強調價值走向的少數西方政治家;正因為對於自我獨特性的堅持,使她贏得尊重。
報導也指出,訪華之行結束之前,她將自己的這一觀點包裝進入在清華大學的演講中,也融入她從經濟和社會角度闡釋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她對大學生們說,假如認為「經濟永續發展意味著需放棄增長」,這是一種誤解。她指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將經濟能力、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作通盤考慮」。由此,她也向中國人發出呼籲,在氣候政策、環境保護領域,應考慮到後代子孫以及整個世界;她並把永續發展,命名為「德國政治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
《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於政治版的專文指出,梅克爾認為與(中國)政府 討論人權議題,對她個人而言非常重要。這是她訪中行程的最後一天(7月8日),也藉此對北京清華大學學生演講,強調了該議題重要性。梅克爾的演講,將綠色內涵定位為「永續性發展」,並將該主題與社會政策的發展,結合起來。梅克爾強調,自己在東德長大,因之深刻體驗,公開意見交流,以每一位個人擁有自由,是何等幸福的美事。
報導指出,演講會場上梅克爾沒有抨擊中國,而是介紹了德國現況。她指出,德國人的共識是,每個人都應獲得教育及升遷發展機會,司法公正跟私有財產保障;這些保障是以「強大法權」為基礎;而非強人的個人意志,說了就算。她並讚揚大學是自由、創新以及開放意識的搖籃。
《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記者,從北京發出的一篇報導強調說,梅克爾演講,鼓勵中國未來菁英,為建立真正的公民社會做出貢獻,其演講內容就像在「為民主做廣告」。也是在為西方的「獨立思考」、「民主付出」做宣傳。報導中也指出,這是梅克爾第7次訪問中國 ,她在中國菁英搖籃之一的北京清華大學,發表演講,主題雖是「可以永續發展」,著墨較多的卻是屬於人權的公民獨立精神,以及民主奉獻。
3.新聞連結:
http://ppt.cc/t3QG
4.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