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不看
光看國科會(現在科技部)之前怎麼評定研究人員的「績效」?
有一條公式
把你論文的質、量代入加總
積分越高 研究績效就越好
績效
會決定你明年拿不拿得到計劃、拿到多少錢的計劃
會決定你博士畢業 出來教書是助理教授起聘還是副教授起聘
會決定助理教授升不升得上副教授,副教授升不升得上教授,教授有沒有辦法變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會決定教授明年拿到的是50萬的小計劃還是300萬的中型計劃
論文質量怎麼算?
1.看刊載論文期刊的impact factor啊!
一篇刊在impact factor=30期刊的文章
幾乎等於,刊在impact factor=1的期刊上30篇論文
2.論文近年被引用次數
3.作者順序
不要說什麼只看第一和通訊作者,其他不看
第2第3作者的績效加權還是很重的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乘上0.7-1.0
第二作者乘上0.5-0.7
第三作者乘上0.3-0.5
第四作者之後乘上0.1-0.3
蔣大教授出問題的五篇文章
你看他掛第二作者有幾篇?
第三作者以後有幾篇?
以一篇10點的論文來算,第二作者至少5點
作者掛第幾位真那麼不重要就不會有那麼多爭得頭破血流的事了!
※ 引述《SkyDweller (SD)》之銘言:
: 雖然這邊普遍偏綠,不過我相信應該還是有一點基於理性的討論空間。
: 一般對學術圈遊戲規則不了解的人,
: 或許認為你怎麼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掛作者名的文章有問題,審查過程造假,
: 畢竟那是你寫出來的東西耶!
: 事實上是真的有可能的。
: 這裡不是要幫蔣護航,這個人的行為在教科書審查去台灣化的事件中,
: 已經足證不足以擔任教育部長一職,此時去職其實還晚了。
: 只是一碼歸一碼,以蔣在學術圈的資望輩份,
: 真的說要去搞偽造審查甚麼的其實可能性真的不高。
: 一般論文作者一長串,事實上大家都只看第一個與最後一個,
: 也就是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
: 通訊作者簡單講就是老大,老闆,可能是計劃主持人或指導教授,
: 第一作者就是實際做實驗跑分析做苦工的那些人,可能是博後可能是研究員等等。
: 論文的credit通常都是歸於通訊作者,再來第一作者,
: 至於中間一長串共同作者,事實上這些人和論文的關系多半非常微小或幾乎沒有。
: 可能只要有被諮詢過一下子意見,提供非常少量的指導都有可能列為共同作者,
: 實務上共同作者常常都並不知道這個研究這篇文章最後被投到甚麼期刊,
: 經過了甚麼樣的審查過程。
: 蔣在所有的爭議論文之中,都非第一作者也非通訊作者,
: 都是共同作者,因此他第一時間對於這些文章的印象幾乎沒有,
: 一般人可能覺得怎麼可能,你自己寫的會不知道?
: 事實上是真的很有可能的,因為共同作者與論文之間的連結本來就很薄弱,
: 要說一個共同作者為了論文能被刊登而干冒大風險去搞偽造審查,
: 對於熟悉學術圈玩法的人來說,是一個說服力不這麼強的理論。
: 因為就算文章被刊登,最後credit還是歸於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
: 根本沒人在意中間一大串共同作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