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807848.shtml
荷蘭船載稻米 居民3年吃不完
綠島有個傳說,19世紀末有荷蘭貿易船,在西南邊海域觸礁擱淺,船隻斷裂,船員不敢上
岸,搭著小船逃難。傳聞船上載滿稻米,綠島居民吃了三年還吃不完,足見當時船隻載運
貨量驚人,這艘船最後沉沒海底,這個傳說世代流傳。
有了這個線索,中研院水下考古團隊去年6月在綠島海域初勘;在當地居民指引下,果真
在海底發現一艘西式木帆船,命名為「綠島一號」。水下考古作業計畫主持人、中研院院
士臧振華表示,這艘船目前約有10餘公尺暴露在海床上,從木頭的厚度來看,應該不是一
艘小船。
臧振華指出,綠島一號船板都以銅皮包覆,非傳統東方船隻的建造方式;結合過去的傳說
及當地文獻記載,推估這艘船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可能是200年前船隻,可列為水下
文化遺產。
這艘船已斷裂,船體散落在不同深度海域,大部分被珊瑚礁覆蓋,增加調查困難度。水下
考古團隊接受文化部委託,今年6月25日起為綠島一號進行一個月進階調查,以抽沙方式
盡可能揭露船體,進行測量、記錄與辨識。
臧振華說,綠島面對著太平洋,古時後貿易船由菲律賓往北邊的航線,有些會經過綠島東
邊的洋面,研判這艘沉船,應是航經此航線發生意外。
綠島一號水下考古進階調查作業,堪稱文化部規模最大的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工作;臧振華
說,這次作業共有將近20名專業人員加入,動用工作母船、抽砂船、安全戒護船與人員承
載船等四艘船隻,專業人員須潛入超過30到40尺深的危險海域,進行測量、紀錄、攝影和
抽沙等工作。
據了解,文化部正研擬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預計今年9月前送行政院審議,建立我
國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法令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