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報導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1. 報導指稱:「全台共捕獲1671尾太平洋黑鮪,相較於去(102)年1141尾
捕獲量大幅度提升46.5%」
- 這樣的說法非常危險,因為捕獲量(Catch)不能代表族群數目,必須考慮到努力量
(Effort)。今年捕獲量增加,可能是捕魚設備、天數、漁船數量的改變,在沒有
考量努力量的情況下,絕對不可單純只考慮捕獲量就推估「族群恢復」。
2. 前些日子的另篇報導(http://ppt.cc/A6-l)指出:「今年所捕獲的黑鮪魚魚體較小,
平均每尾重約150公斤,與往年動輒超過300公斤差異甚大」,並沒有在本篇報導中
被提及。若為真,代表族群年輕化的情形已經出現了。
漁獲的體型越來越小,是世界各地數十年來都發現到的警訊,這種情況下短期內魚
群數量上是可能看不出變化的(因為體型小的魚在整個族群中數量本來就比較多),
但整個魚群年輕化,對環境變異的敏感度變高、生產力降低、成熟期提早,未來很
容易在一些擾動下就導致整個族群崩潰。
3. 文中提及「黑鮪體重頻度分析,在300公斤及135公斤中出現2個群分布高峰值」並不
一定能代表「有中型魚群加入」。還須比較過往的體重頻譜。
小的T大海洋所畢業後現在在國外修讀漁業/海洋保育,
我們一些朋友一起開了一個中文的海洋相關blog,
對海洋/生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希望大家可以有多一點正確的觀念
https://www.facebook.com/OceanSaysBlog?ref_type=bookmark
附帶一提,其實北太平洋鮪魚科學會議(ISC)現在還在召開中(在台灣噢!)
不懂為何漁業署要趕在ISC結論還沒出來前就發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