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ltima0119 (test)》之銘言:
: 請問之前不是亞洲大學打敗其他老牌大學,怎在這裡沒看到呢?
: 是否又和論文作弊案一樣,是個請有名氣的學者掛名而衝排名
: 的呢?
好像大家忘記亞洲大學論文也有出包上新聞過
來複習一下
http://ppt.cc/AkHp
同時指導26碩士生 18篇題目雷同
亞洲大學資工所教授劉湘川九十四學年度共指導廿六名碩士生畢業論文,其中十八人論文
題目極相似,引起外界質疑「違背學術倫理」;不過劉湘川強調,每篇論文都是一個單獨
實驗,只是使用工具相同而已。
這十八名碩士生都是國小老師,是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題目都是「以貝氏網路為基
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酖以X年級數學領域之XX相關指標為例」,
只是研究對象的學生年級和指標不同。
劉湘川表示,貝氏網路是不同於傳統考試的測驗方式,學生若做錯一題數學,可能是十個
觀念中的某一個錯誤,但傳統考試無法分辨是哪個觀念錯誤;貝氏網路的考題會讓不同觀
念在不同題目中交錯出現,若某一名學生做錯了五題,用電腦分析出這五題都具有甲觀念
,就可知道這名學生是甲觀念不清楚。
劉湘川說,「貝氏網路決策圖形」是二○○四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名博士生首先發表,
他和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所所長郭伯臣引進並發展成一套工具;他們想要在台灣推
廣這套工具,幫助國小學生學好數學,這十八名碩士生都是小學老師,就用這套工具各自
在班上做實驗。
一名教授質疑,這十八篇論文的內容或許不同,但文獻探討和研究方法差不多,確有「違
背學術倫理」之嫌;而且一名教授同時指導廿六名學生也實在太多,有違常理。
劉湘川強調,貝氏網路只是統計工具,學生只是用相同的工具做實驗,文獻探討和研究方
法都是各自寫的,不會違背學術倫理;由於他們做的是驗證貝氏網路在國小數學各單元都
有用,論文題目看起來才會很像,其實實驗內容都不一樣。
至於指導學生數較多,劉湘川說,國小分成六個年級,每個年級數學都有好幾個單元,由
多名小學老師各自做實驗,可同時驗證貝氏網路對數學單元的幫助;這種實驗需要較多人
分頭進行,才能在較短時間得出成果。
劉湘川表示,他主要是講解理論,學生實際在電腦上操作軟體,都是由博士班學生在帶,
雙方可教學相長;他認為這種研究性質比較特別,同時指導多少學生不是問題,重要的是
每名學生研究產出都不同,顯示每個人都認真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