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創作者的經濟環境有關
台語歌的創作者與演唱者
在支那狗民黨的打壓、醜化之下 (主要是教育和影視的禁台語政策)
在夾縫中求生存
因此早期日治時代以文人創作歌詞曲的類型就漸漸少了
而變成走唱型的創作者反而成為主流
因為這些人是以此為業
轉行困難只好苦撐
不像早期文人型是玩票性質的
於是
這些走唱型的台語歌曲創作者和演唱者
做出來的台語歌就是你說的苦情辛酸
當然也跟聽眾的經濟環境起共鳴
因為台語歌的聽眾也大多是手面賺吃的勞苦大眾
至於國語校園民歌這一代
簡直就是滯台支那狗黨完全洗腦教育成長的這一世代年輕人的作品
所以
簡單自問:你聽過校園民歌有台語(客語、原民語)的嗎?
從這一簡單問題
你就可以破題了
另外
你如果去探聽一下國語校園民歌創作者的背景
就可以發現絕大多數是外省第二代
無憂無慮象牙塔輕唱著空靈單純的歌曲
這種走雲頂的歌曲
前述為生活闖三餐的台語走唱型創作者與演唱者是做不出來的
反之
這些國語校園歌曲創作者也沒辦法做出像前述悲情台語歌那種調調
台語歌曲是為了度三餐而不得不創作
國語校園歌曲是吃飽飯後在那邊哼哼唱唱
這就是兩者間最基本的差別
也就造成了你說的兩者間給人不同的風格
※ 引述《heroe (店長)》之銘言:
: 聽台語歌超苦情的,又是打拼,又是只為渡生活;台灣人生活這麼苦嗎?
: 反觀國語歌卻以「校園民歌」為代表。
: 究竟為什麼同一時期,同個地方的人民可以唱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呢?
: 歌曲真的是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嗎?
: 還是台灣人憂鬱症的比較多?
: 以上 巴勒斯坦人會唱卡拉ok解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