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亭仔腳)這種東西說起來很複雜,
光起源就學者爭論一大堆,有人主張中國起源,但問題是中國現存亭仔腳都很晚,
有人主張是西方人殖民東南亞後發展出來的建築形式,這個證據也沒有很早。
臺灣其實很早就有騎樓,連台北建城劉銘傳都要手下依照標準蓋了一批,
但真正法治化是日本殖民後,依照西方都市設計引進的建築規定,
真正把騎樓的建築法治化,KMT接手後延續這項法令至今,
所以才有現在那麼多騎樓。
日本人引進這種都市計畫法令,當然是為了景觀跟氣候。
統一街道建築立面,並且針對台灣炎熱多雨的氣候,亭仔腳可以供行人通行。
根據現行法律,騎樓的所有權是地主的,不是公家的,
是透過都市計畫手段要求私人開放出來的公共空間,
針對私人的補償則是透過稅賦減免。
這種模糊地帶的特性加上執法不力,公民道德不足,
所以佔用的情況屢見不鮮。
KMT來臺灣後,這方面法律的執行面非常糟糕,
騎樓管理包含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裡面道路與人行道範圍(第3條),
這個法規的主管機關是以警察為主(第7條),所以實務上的取締管理都是警察負責,
佔用騎樓主要是違反82、83條。法條全文: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40012
但是除非特定地區或地方首長有在管,不然警察真的去管騎樓的幾乎沒有。
前幾年的確有討論要不要廢除騎樓相關的都市計畫規定,但後來不了了之。
※ 引述《Sodium (Sodium)》之銘言:
: 為什麼台灣要搞出一個騎樓來讓大家頭痛
: 要嘛強制騎樓劃為國有 作為人行通道 一切汽機車輛 攤販 都要退出騎樓
: 不然就將騎樓還給建物所有人 地主要怎麼用就怎麼用
: 然後另外在建物外圍開闢人行專用道
: 搞一個騎樓是要讓警察跟民眾頭痛的嗎?
: 而且有些區域還居民一條心 整條街的住戶自己把騎樓封起來
: 裝做沒騎樓的樣子
: 有沒有騎樓這東西為什麼還不鏟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