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解析一下台北市的人口結構
首先,當初日本時代,台北市就是台灣的政經中心
台灣的結構,就是有少數的日本人,以及本省的大家族去控制
而台北市住了很多商人家庭(今大同萬華區),做買賣的,都很有錢
同時台北市也住了很多地主,日子都過得不錯
然後富一代後,第二代就會開始念法政,像史明就是超級大地主的小孩
然後念法政後,就會比較有反抗思維
於是在國府遷來台灣的時候,在台北的老舊社區其實有很激烈的鎮壓
只是台北人民風不夠強悍,所以沒有像嘉義高雄直接兩派對幹起來,甚至出現內戰
而後國民黨政權,從中國帶來了一批全新的住民,而這一批全新的住民,
在以前的台北市郊區,今日的台北市精華區有了配給住宅以及官舍
因為,國民政府希望反攻大陸,所以,這一批人基本上沒打算在台灣落地生根
外加上國家會照顧這群人到老,最後這一批人其實不是很愛買房子
很多人根本沒有買房子
外加上次幾次危機的時候,一直有人想移民海外
在移民的過程中,就會把原有的家當變賣掉,所以持有房子的比例其實不高
而且充其量只有一間兩間而已
==================
以上大致上
西區反國民黨
東區挺國民黨
==================
所以當年台北市選出很多黨外市長
最後索性把外圍幾個區併入進去
然後確保人口比優勢,同時也廢掉直選台北市長
再併入外圍幾個區之前,台北市的挺反比大約是5:5
但是併入後,一整個拉到45:55或是40:60
至於原來的老台北人?
其實台北太多外來移民了
原來的老台北人,看過當年鎮壓的慘況,其實家族內部都是很反對國民黨的
但是真的是隱性的反對,不太敢明目張膽反對
因為天子腳下,你亂喊話,明天就消失了
更何況老台北人,跟南部人不一樣,不種田做買賣
如果你說錯話,得罪官府,你以後要怎樣混下去
所以因為聲音弱,所以才會被認為人數少,實際上人數並不少
至於台北市的房產,以外省家族來看,最多持有一兩間而已
但是老台北家族來看,有些根本就是一排起跳的,數字很誇張
不過老台北家族,大部分生的比較多一點,所以分財產的時候也是會稀釋掉
至於中南部上來打拼,大部分就是一個家庭一間房屋
像我媽媽家,我外公是賣豬肉的,20年前過世的時候
光是台北市裡的房產就7-8間,在內湖還有上千坪的土地
然後他有三個兒子,這些資產如果放到今日,大概價值連城
可惜他三個兒子,兩個把全部敗光光,一個不會念書,但是也不花錢
整天在工地打臨時工,但是手上有三間台北的房產
像我大姑丈家,他是標準的老台北商人家庭,家裡賣茶葉的(跟電影大稻埕的設定很像)
曾經有後來選過總統的人,小時候還在他家店舖外擺過攤
而這種人家裡的房產是20-30間起跳的(超想去當他的孫女婿)
小時候,他還活著時候,過年紅包是1萬起跳的,但是出門愛穿西裝,在家都隨便亂穿
完全看不出他超級有錢,而且在台北市中心有一間廟
然後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紅包外,就是這個親戚天殺的討厭國民黨以及外省人(情節很重)
其實從資料來看,老台北人反對政府的比例非常高,但是聲音被壓制
以台北市的選票趨勢來看
老台北人聚集區,綠色的選票就是比較高(大同區)
所以說台北人都是國民黨的盲目支持者
我完全無法同意,實際上老台北人超討厭國民黨,新台北人才是比較支持國民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