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 如果是商業銀行, 頭銜掛 VP大概是前10%, 掛到SVP(或Direcor之類的)
大概是前2%
但如果是投資銀行,頭銜掛VP大概是前50%而已,掛到SVP(或Director之類的)大概
是前20%
差異這麼大的原因是,投資銀行的本質原本就是偏向證券商,可是當初為了讓社會
大眾更信賴他們,更方便作生意,他們就偷用了"銀行"這兩個字,因為當時的人們都
相信銀行不會倒閉,而且當時銀行家的社會地位高,所以這些證券商就把自己冠上
了"投資銀行"的稱號,實際上,投資銀行根本不是銀行
當然,投資銀行是標準的業務導向,為了讓客戶更信賴他們,所以投資銀行的頭銜就
掛的非常高,讓客戶誤以為他是在跟很資深,很有經驗,很了不起的"銀行家"(其實
這些人也不是傳統的銀行家)作生意,但實際上,這些人可能只是剛從學校畢業兩三年
,根本是菜鳥業務而已.
由於投資銀行的利潤導向文化逐漸佔領華爾街,這股歪風也就逐漸影響了商業銀行界
商業銀行裡的業務部門,例如交易室,也開始把頭銜掛的很高
在商業銀行的後勤作業部門, VP可能就已經是15年工作經驗,管理10-20人的團隊
可是交易室的VP可能只不過是踏出學校才3-5年經驗的小鬼,也不負責管理任何人
假如是在外商總行的話,頭銜浮濫的情況就更嚴重了
因為總行的頭銜會比其他國家的分行至少高一階以上
換言之,同樣學經歷同樣職務的人,在台灣可能掛Manager,在美國總行就掛VP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很多會去香港外商銀行工作的原因之一
除了香港薪水高以外,香港是區域總行,台灣是地區分行
香港人考上香港的儲備幹部,結束後就掛VP,他們可能才25,26歲
台灣人考上台灣的儲備幹部,結束後只掛Manager,等到升VP可能已經33-35歲了
所以,頭銜背後其實還是有很多門道
如果回到連勝文的例子來說:
假如他是在商業銀行的地區分行掛VP,他已經贏了90%的人
假如他是在商業銀行的總行掛VP,他大概只贏了60-70%的人
假如他是在投資銀行的總行掛VP,他大概是前50%而已,輸他的50%裡也有一大群是
很快要等著升VP的
簡言之,投資銀行的業務單位裡,頭銜極度浮濫,反正都是騙客戶用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