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聯合報╱本報記者黃昭勇】
2014.08.30 03:34 am
圖/聯合報提供
台灣開放外資逾六十年,累計吸引一二八八億美元進來,但開放台商赴大陸投資不過廿三
年,登陸資金就接近一千四百億美元,只核准十億美元的陸資來台。
如果加計歷年對海外投資八六○億美元,台灣的資本還外流九六二億美元,約兩兆九千億
台幣,可以蓋五十一棟台北一○一大樓。
這筆帳,怎麼樣都不合算。
兩岸一衣帶水,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是全球第二大的單一國家經濟體……,中國市場的
磁吸效應,讓緊鄰的台灣,很難視而不見。
研究台灣世代政治十五年,前些年在香港教書、做研究的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
最新論文收錄在《一衣帶水:台港社會議題縱橫》,這是由跟中國更靠近的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
「中國崛起,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問題,」林宗弘指出,香港因為太靠近中國,物價、民
眾的生活在回歸後都受到重大衝擊。他說,中國對台灣、韓國的態度,跟對其他國家不一
樣,兩邊愈靠近,影響愈大,「我們的確要小心」。
聯合報系民調中心《世代圖像大調查》發現,台灣民眾認為跨國企業來台投資有助發展經
濟的比例達百分之八十一,歡迎歐美企業的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八十五,歡迎大陸企業的比
例則降至百分之五十三。
有趣的是,四十歲以上的熟世代對陸資較有戒心,歡迎陸資的比例是四成七,但認為對台
灣發展不好的也有四成三;反倒是青世代,認為陸資有助台灣發展的比例近六成,認為不
好的是三成七。
外商登台 「得看花園或臭水溝」
跨國企業要不要投資台灣,還得看「台灣是花園還是臭水溝」,一○四資訊科技總經理阮
劍安說,如果「打開了(開放)看見的是臭水溝,外商也不會來」。
國人接受外商、陸企來台投資,但對於大陸與東南亞人士來台灣工作,則多認為不利台灣
經濟發展。換句話說,台灣民眾接受外商、陸企的老闆,但較為排斥這些地方的勞工來台
工作。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分析,青年赴澳洲打工,其實圖的就是一、兩年存到人生的第
一桶金,「這是一個人生的保險」。她說,存到第一桶金後,青世代比較能在職涯上有選
擇能力。
「民眾最擔心的還是外勞會搶走工作,」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分析,歐美人來台工作
,人數不多、職務不同、時間也不長;但東南亞與大陸的勞工,跟本地勞工之間有互為取
代的關係,且人數多、停留時間長,民眾擔心會影響生計。
勞動力市場 「遲早要面對移民」
阮劍安嘆了一口氣,我們不主張別人來台灣,外派的意願也不高,就好像男女朋友間,「
我不愛你、你不愛我,但也不許別人來愛我們」。他說,台灣即將出現人口負成長,將來
的勞動力一定會不足。
林宗弘更認為,台灣早晚必須面對開放中國、東南亞移民的問題。他說,台灣的勞動力會
愈來愈不足,甚至因為生育率偏低,青世代的扶養壓力愈來愈大,真的要好好思考英國、
北歐等歐洲國家的政策。
林宗弘指出,北歐國家最近十年還能維持人口成長,除了生育補助政策,還有開放東南歐
的移民。他說,人口一旦減少,不但勞動力不足、稅收跟著變少,台灣可以發展的選擇就
更有限了。
「崇歐美貶亞洲」偏見得解
早年在飛利浦工作、派駐中國的阮劍安認為,除了擔心亞洲鄰國的勞工會取代自己,還有
台灣人的共同偏見:崇尚歐美,貶低東南亞鄰國。他說,對中國,更有複雜的因素,但這
些都是「可以等待時間解決的」。
阮劍安舉電影《白宮第一管家(The Bulter)》為例,電影透過敘述黑人管家服務七任美
國總統的卅四年生活,反映黑人在美國的人權問題,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宣示保護黑奴,
到現在是經過五十年的演變。他表示,兩岸的和解、溝通,如果從一九九二年的交流開始
算,才經過廿多年,「真的不用急」。
3.新聞連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903769.shtml
4.備註: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一則新聞,"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劣文"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