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之銘言:
: 失落的台灣文學系所:沒有民族主義花園的文化園丁(上) - 林運鴻 想想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301
: 失落的台灣文學系所:沒有民族主義花園的文化園丁(下)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303
: 看完這兩篇後我覺得很奇怪
: 明明就是台灣,為什麼台文系要到阿扁擔任總統後才出現?
: 而且為什麼台語文學教育進不去義務教育系統?
: 再者,明明就是台灣,為什麼不是漢學系而是中文系?
: 是否意味著國民黨流亡殖民政權藉由強迫灌輸人民意識形態的方式鞏固政權
: 而中文系就作為最大的媒介之一呢?
意識形態的問題要吵吵不完
就事論事
你應該先把語言和文學分開來講
文學有太多主觀因素在裡面
你說誰是台灣文學家 誰不是台灣文學家
這個要講就有得吵了
然後 你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應該是 台灣的東西要用台語來寫
我們說的"台語" 在內涵上應該是"閩南語"
學術上的台語另有所指 而且和閩南語有一段差距
閩南語 是漢語方言的其中之一
至於為什麼是 你可以去圖書館找漢語方言概論 或是聲韻學的書
裡面都有
另外 羅馬拼音是用來學習語言的工具
就像漢語拼音或是注音符號一樣
你寫作文能用注音符號來寫嗎??
再來
台語或是客家話 真的是只見於台灣 或是屬於台灣獨有嗎
不對
在此引用我的老師上課講的東西如下:
台灣是一塊年輕的地方,地質上年輕、人文上也年輕。新生代的造山運動造出了台灣,有
正式文字紀錄的年代不過三百多年。
在不同的時候,一批批的移民來到台灣,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口音,於是,台灣變成了南腔
北調的一個多元社會。按移入的先後,歷史上有四波的移民,我們分別以「台一」至「台
四」表示:
台一,大約幾千年前,分批從不同的地方來到台灣,他們的後代就是現在的山地九族,包
括北部的泰雅族、賽夏族、東部的阿美族、卑南族、中部的布農族、鄒族、南部的魯凱族
、排灣族、蘭嶼的雅美族。也有學者另加入日月潭附近的邵族,成為十族。他們帶來了「
南島語言」(Austronestan)。這個語族包含了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以及南太平洋
的許多島嶼。台灣的南島嶼是這個語族最北的一支。
台二,明代末年,也就是三百多年前,漢人開始移民台灣,這一批主要帶來了漳州、泉州
的閩南方言。
台三,清代初年,大約二百多年前,從廣東大量移入,帶來了客家話。
台四,半個世紀以前,台灣光復,從大陸各地先後移入台灣。這次帶來的方言比較多樣,
主要是吳方言、粵方言和北方方言。
經過四波的移民,使台灣呈現了多采多姿的語言面貌,有如櫥窗式的「多語社會」,和其
他各省比較起來,是相當獨特的。
各批移民的名稱,這裡使用先後的序數:台一、台二….。俗稱台二為「台灣人」,
台二的方言為「台語」,台三為「客家人」,台四為「外省人」,代表了早期閩南移民的
觀點,故後到者冠以「客」、「外」,如今皆成歷史陳跡。今日的兩千萬人都是台灣人,
兩千萬人的母語都是台灣語言。從另一觀點言之,兩千萬人也都是外來語言。事實上,是
兩千萬人共同創造了一個相容互重的多語社會。
我們經常聽到「本土化」這個說法,如果對台灣語言的狀況缺乏了解,就很容易產生
誤解,一方面把「本土」和「外來」兩個概念對立起來,把所有事物都納入了這樣的兩?
思考,往往會陷入主觀而扭曲了真相。另一方面,把「本土化」勿認為「閩南化」,例如
以為會講「台語」,才有本土味,忽略了台灣多元的本質。
我們認為,談「本土化」之先,必須先認識「本土」,「本土」並非絕對的概念,閩
南語既是本土語言,也是外來語言。事實上,到今天,大陸上講「台語」的人口仍然遠遠
多於台灣。而台北的閩南語和大陸的廈門話比較相近,和鹿港話比較不同。鹿港話和大陸
的泉州話比較相近,和台北的閩南話比較不同。原來,語言的界限和行政區域的界限,往
往不是吻合的。依據語言學理,方言特徵而繪製的方言地圖,要分出「本土」與「外來」
是很困難的。
俗稱閩南話為「台語」,很容易使人產生一個錯覺,以為「台語」就是台灣唯一的語
言。若由此作為思維推論的起點,往往就會興起排斥心,失去了包容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