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歷史系畢業,想對這個標題略抒發己見。
開始正文前先澄清一下,「歷史學」和一般人所謂的「讀歷史(故事)」其實頗有不
同,就我所知,一般歷史學系注重的是前者(至於「歷史學」究竟是什麼,這絕對是可以
在大學講兩堂課的議題,超出此文範圍,就不討論了)。儘管如此,歷史系讀完,讀的歷
史故事基本上還是會比常人多,所以此文姑且把「歷史學」和「歷史故事」混為一談,還
請方家勿笑。
我永遠記得我大學生涯的第一堂課是「中國史一」,授課教師是閰鴻中老師。老師在
那堂課中提到,歷史學是「無用之用」,看似無用,實有許多無形的用處。當時他舉的例
子是,成大事者普遍都有個特質,即「能包容各種背景的人」,而讀歷史恰能培養這種特
質。我當時就覺得真是太有道理了,讀完歷史系後,更深深感覺所謂「無用之用」的用處
遠遠多於老師當時舉的例子。
首先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鑑往知來」。我想,只要對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會「聽說」
這種功效。雖然沒有認真的讀、真的「讀到歷史裡」,很難體悟「鑑往知來」所謂為何。
不過,只要真的體悟到何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就絕對會認同:良好的歷史知識
可以讓人在待人接物、判斷情勢、折衝尊俎時,做出相對明智的抉擇。
其次,歷史系四年,很重要的一項訓練,是要學生不輕易相信眼見的史料,而要去讀
史料背後真正傳達的訊息。這個訓練,讓我可以用宏觀的角度、客觀的態度,面對各種情
勢。現在我遇到需要動腦判斷的人事物時,都會從不同視野、不同立場,反覆推敲同一件
事情,力求見解全面而公允。
復次,歷史學的重點是「用已有史料,架構足以說服別人的『想像』」(台大歷史系
李文良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歷史究竟為何,今人只能透過有限的史料推想,要怎麼在
斷簡殘篇中編排出令人信服的「學說」(著名的如陳寅恪的「關隴集團」理論)就是歷史
學家的功夫了。這門功夫,對演辯能力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最後,歷史系另一項重要的訓練,是要學生不能以今非古,讀古人的舉動時,要考慮
當時的時空背景、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理解古人的抉擇。這項訓練,讓我可以設身處地的待
人接物,進而可以用同理心面對各種人;和人談判時,也可以輕易掌握對方的態度和讓步
底線。
誠然,相較於資訊、化學、醫學、管理等等科系,歷史系確實無法賦予學生直接到社
會上打滾的能力,但歷史系培養出的「無用之用」,卻是許多領導者夢寐以求的能力。各
朝各代在教育皇子時,一定都會教歷史。說歷史是「帝王之學」絕不為過。只是「我會領
導,但剩下什麼都不會」是絕對無法當領導者的。要培養什麼技能支撐起出社會後的領導
基礎,就是歷史系學生必須在課業外下功夫的地方了。
我讀歷史系,大學期間因為興趣自學了程式設計、修了一些資訊工程學系的課,目前
是個創業家,在團隊裡的工作是軟體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