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食品業 媒體 GMP成共犯,吃得平安才有鬼

作者: sharkdd (雪克)   2014-09-16 23:27:26
新聞來源:北美智權報
新聞連結:http://ppt.cc/wyLv
食品業、媒體、GMP成共犯結構 吃得平安才有鬼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從1979年出現大規模的有毒食品事件,截至2007年,至少累積爆發27件以上的有害食
品,但2008年至今,起碼累積超過40件以上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這種誇張的情境,怎麼
會一再發生?其實,如果你看懂食品業對消費者影響的共犯結構,你就懂了。消費者相信
媒體、相信政府數十年來不斷廣告的GMP標章,去採購食品、數十年如一日。但恐怖的地
方也在這裡,你所相信的GMP、其實是由國內的食品公司組成的、理監事一直是由食品公
司的老闆們擔任,去年搞出重大油品事件的頂新味全魏應充,就是當時的理事長,事發之
後才被換下來、還找了個海洋大學的教授孫寶年接任,企圖掩飾這個GMP單位是食品業大
老闆們把持的印象;接著,你所相信的媒體,媒體賴以維生的廣告、最大客戶來自台灣廣
告主協會,而這個台灣廣告主協會,理事長是泰山的董事長,理事名單將近三分之二是大
食品業,試想,新聞鬧到最後,媒體能不聽話嗎?如果你信賴、並且據以採購食品的管道
,都是由食品業自己、球員兼裁判把持,如果還相信食品安全是可以信賴的,那就真的太
天真了。
表一:食品業與消費者的食物鏈 製表:北美智權報
http://ppt.cc/wyLv
表二:台灣廣告主協會理監事名單
但是經歷這麼多食品安全風暴,台灣人民總是擔心外食不安全,媒體大肆報導,輿論一片
恐慌,接下來奇蹟出現,輿論逐漸消失,台灣各大餐飲業者和原料提供者安然度過危機,
國人繼續吃毒,反正會持續關注的只有極少數人,大多數食用者的想法是,趕緊查看手邊
有無問題商家的購買收據或包裝袋,看看能否退錢獲得賠償,曾有過更誇張的案例是,消
費者手邊剛好有出問題的店家產品,該名消費者竟然是先把確定有毒的產品吃完,然後再
拿著空盒去找店家退錢,然後心滿意足地認為賺到了,這究竟是怎麼樣的心態?
一時之間,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股神Warren Buffet的最經典台詞,「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些消費者在市場恐懼時,真正做到了貪婪的態度,即使犧牲
健康也義無反顧。
仔細觀察台灣舉國上下,從上游原料產商、加工廠商、下游零售店家、消費者的輿論演變
過程,其實台灣的黑心食品環境遠比想像中的更可怕,因為整個自由市場的食品監督機制
,包含供給者(中上游原料廠和加工廠)、消費者、監督者(國民眾、媒體、立法與司法
系統)、管理者(政府機關),全面失去效果,造成台灣黑心食品持續不斷出問題,而且
情況改善的速度非常慢。
商品的售價,往往不單純只是標籤上的價格,而是購買該產品和整個周邊配套服務所需要
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競爭力不只在價格上,還有品質與服務,價格只
是把整套服務的價值,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產品賣出後,包含後續整個周邊價值,都
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彈性,但是對於「原物料以外的成本」都不算成本的台灣人來說,「服
務」和「時間」的高附加價值是難以想像的,黑心食品事件頻傳未必全都是企業的責任,
消費者購買商品,比較品質和價格的抉擇中,幾乎都是朝低價的C/P值商品著手,就是低
價為優先考量,不管品質好壞,全部都接受,如此一來,中高品質,價格較高的業者逐漸
被市場淘汰,顧客貪小便宜的環境,台灣人本身也造就了這些無良企業。
對於中上游原料廠和加工廠來說,他們就是典型的商人,商人追求利潤是天性,不管如何
有道德的商人,幾乎都無法違背追求利潤的天性,市場就是牟利的地方,對無良的商人來
說,死幾個人是場悲劇,死幾百人或數千人的話,那就是一組數字,數字多大不重要,利
潤有多高才重要,如果一個地區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觀察價格都是還原成原物料的價
格再計算,消費時只看低價,而廠商只看低成本,成本壓低到了極致,商人開始著手使用
更低價的原料,最後造就了黑心食品,因為唯有一直維持市場最低價位的水準,才能持續
活在這個市場上,lower cost的過程從員工、機械設備、管理流程等所有環節都會盡可能
壓榨,最後唯一還可以再壓榨的就剩原料,在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制裁商人之道,
不在治善,而在逞奸。
但是用輿論牽制商人,用法規制裁無良商人,用市場消滅無良商人的幾個逞奸工具,在台
灣全都失效,政府制定優良製造規範GMP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兩個制度,分別由經濟部
和衛福部來檢定,前者針對中小型餐飲業者,後者針對政府資料中有登記註冊的工廠,工
廠的生產環境、生產的產品、現場操作人員都有檢驗機制,但諷刺的是,GMP認證的理監
事或董監事會,都是由各大食品公司組成,今年兩度爆發油品問題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
2013年還是「球員兼裁判」的理事長,已開發國家的食品認證制度,通常會包含民間消費
者和業者代表,避免認證過程受到產品利潤多寡、企業形象的干擾而失真,但台灣的GMP
食品安全讓產品業者自己檢驗,結果根本是請鬼開藥單,爆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產品和廠商
,有不少就是有食品GMP認證的加持,大型食品企業完全壟斷認證機制,形成資訊不對等
,產品利潤無上限,人命價值無下限,市場制衡機制失效。
媒體是監督制度的第四權,當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無法起作用的時候,媒體可以產生
社會輿論壓力和社會共識,迫使民意代表和政府覺醒,進一步出現管理的干預制度,但台
灣電視媒體的廣告主來源,主要是藥品業、食品業、電信業、銀行業、房地產業者,例如
,台灣最大規模的零售食品企業,統一超商,每次只要出現有問題的食物,它在名單內幾
乎都是榜上有名,它是全台灣最大的銷售通路,但管理高層竟然沒有針對自家物流檢驗各
項進貨原料的安全狀況,不良紀錄罄竹難書,只要出事就推給上游廠商或消費者,聲稱自
己是委屈的受害者,網友戲稱整個台灣都是統一企業的化工廠,碰到食品安全危機就推出
有毒食品「買一送醫」,即使如此,統一旗下的相關企業,銷售總額甚至逆勢上漲持續飆
高,彷彿台灣人並不排斥使用有毒原料或化工原料的食品企業,面對統一集團如此龐大的
勢力,全台灣幾乎沒有媒體敢報導統一企業的管理不當,統一企業沒有做好台灣最大食品
龍頭的典範,而禁聲的媒體成為其勢力的保護傘,近年來,只要爆發食品安全風暴,媒體
大多盡可能把風暴封鎖在最上游的原料供應商,不敢把責任渲染到大型企業,輿論牽制的
模式,基本上是失效的狀態。
至於靠修改法規制裁無良商人的管道,在台灣立法院長期空轉的模式下,也是失效,食品
管理辦法法案經過至少兩年的時間,立法院至今修改仍未完善,即使多名立法委員提出更
加嚴謹的監督和懲罰條款,但在財團勢力從背後介入干預之下,法案各細項有些通過行政
院版,有些則是稍加修改,甚至是完全不修改,消費者仍然是資訊不對稱的狀態,法規大
多傾向要求業者在道德上自律,而檢舉獎勵制度完全沒改善,甚至還有恐龍立委,逆著民
意主張減輕對無良企業的罰責上限,企圖幫企業卸去社會責任,行政院的主張甚至對無良
業者重重舉起,輕輕放下,變相減輕懲罰無良企
業使用食品添加物,而且訴訟舉證的責任歸屬是消費者,人民必須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即
使官司真的能打贏,不肖業者如果已經脫產,那也求償無門,無良業者之所以敢肆無忌憚
的使用非法食材和原料,黑心食品之所以可以繼續在台灣市場流通,關鍵在於懲處罰責太
低,上游供應商賺取暴利,中盤商和餐飲業者可以直接進貨低成本的黑心食材,只要有問
題,把責任推給上游廠商,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受害者,經營低風險,因為企業主看到了過
去違法企業的下場,和冒險所得的利潤相比,寧可鋌而走險,營利至上,一家企業如果用
有毒食品殘害人民,在已開發國家可能已經觸犯公共危險罪,面臨天文數字的賠償金和無
線迴圈的各方組織訴訟,犯罪所必須付出的成本相當龐大,讓大多數廠商不敢以身試法。
身為人民公僕的政府機關,依然是封閉心態,有毒食物沒報出訊息到市面上就當作無毒無
害,掩蓋新聞避免輿論造成民間消費數據下降,傷害經濟成長率,歐盟國家將回收的餿水
油研發加工成生質燃料,讓廢物成為有經濟價值的能源,而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卻還在辯
論,黑心食材使用量少不至於傷害身體,台灣政府對黑心食材的處理態度,讓人民大失所
望。
也許數個月之後,台灣人又會淡忘這次的黑心食品事件,直到再有新的有毒食物被揭發出
來,台灣人的行為完全是「眼不見為淨」這種鴕鳥心態,但消費者往往是抵制商品賣家的
最大主力,因為面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消費者的購買傾向絕對是最大的力量,當消費
者多注意環保與食品安全、用實際消費行動支持用心的小店家,並且減少購買過去有違法
紀錄的商店或產品,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商品的C/P值,完全忽略商品品質,當政府、民意
代表、媒體、企業逐漸失去監督或管理功能時,民眾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定要挺身而出,
而不是船過水無痕的淡忘,直到下一次的風暴再來臨。
作者: Jason0813 (今年結婚搶紅包的人太多)   2014-09-16 23:29:00
台灣百姓一直被當牲畜畜養很久了
作者: screwer5566 (我尻故我射)   2014-09-16 23:30:00
689: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繼續吃餿)
作者: syura945 (○~)   2014-09-16 23:30:00
這事件從頭到尾媒體都在替廠商圓謊
作者: rynochan (ryno)   2014-09-16 23:30:00
無奸不成商
作者: bloodmickey (0.0)   2014-09-16 23:34:00
689:安靜地吃噴 小闕姓 別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