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天下雜誌
2014-09-30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受夠了!香港中產爆出走潮
2014-09-30悀U雜誌57期 賀桂芬
收入高不成、低不就的香港中產階級,眼看香港已變了樣,房價物價飛漲,生活品質令人難以忍受,紛紛選擇出走尋找第二個家鄉。
台灣,成為他們眼中的幸福港灣。
新北市土城裕民路,靜巷公寓二樓,嬌小的陳玉香正在縫製小錢包,比她高出三十公分的先生潘煜熹,也手巧地幫著塞棉花。
兩人都三十一歲,分別畢業自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電子計算機工程系。來台灣之前,兩人都是法資捷運工程公司泰雷茲(Thales)的工程師,是高薪、工作穩定的典型中產階級。
但在香港,他們卻是所謂的「夾心階級」:收入高得沒資格租政府公屋,又低得買不起一坪超過三百萬台幣的私屋。他們是香港只發展房地產、旅遊業和金融業的典型受害者。
兩人原來都跟父母住,一家三、四口的房子,分別只有十一、十三坪,一百八十幾公分的潘煜熹,房間擺了小學生型的小號單人床和小桌子後,就只剩半人寬的走道,走路得側著身。他人高,腳要露在外面才睡得下。
兩人也曾搬出來住,十一坪租金要台幣三萬一千元,「才三、四年,現在聽說漲到一萬四港幣(台幣五萬六)。」兩人才租了一年多,屋主就換了兩次,可見香港房地產火熱的程度。
「我們不想待在香港,除了上班下班,沒有地方可去,到處都人擠人,」陳玉香說。
兩人因為潘煜熹外派,住在杜拜三年。
在杜拜,陳玉香沒上班,閒著無聊,開始照著幾本DIY書,縫製手工錢包、手機袋,並試著在網路上賣,沒想到大受歡迎,忙到聖誕節晚上兩人沒時間共進耶誕晚餐,以外送披薩草草打發。
找尋能安居樂業的第二家鄉
他們有四十八個國家顧客,六成來自美國,在杜拜時,一個月已經做到四、五千美元。
「我們就想,這似乎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脫離隨捷運工程不斷遷徙、又可以維生的生意,」陳玉香說。但杜拜開公司要本地人持股一半以上,行不通,「而且杜拜不接受移民,宗教也不同。」
兩人還考慮過新加坡、中國大陸,前者因為生活成本高,後者呢?「不自由,臉書和很多網站都被封鎖,空氣髒,吃東西也不安心,」潘煜熹搖頭。
為什麼不回土親人親的香港?「香港生活品質愈來愈差,而且錢要很多才能有像樣一點的生活品質,我們做這個賺不到快錢,五年都虧錢要怎麼生活?」陳玉香說。
住杜拜期間,兩人每年回港一次,「週一到五非尖峰時間,地鐵都擠得不得了,店面也都不一樣了,」陳玉香看了一眼在旁頻頻點頭的潘煜熹,「只要是遊客喜歡的東西,都要排隊很久。」
「很誇張喔,本來只有我們本地人知道的小熊餅乾,我們排了兩個多小時,」潘煜熹接腔,「而且東西都變貴了,吃飯比杜拜還貴。」
「我們愈來愈認定,如果有選擇,一定不留在香港,」陳玉香說。
手作公仔錢包必須找一個地方長期安頓下來。當時網路上已經有不少人在討論移民台灣,但沒有人真正辦過。「我自己來跑,開公司加辦居留證,四十天就OK了,比想像中簡單,」潘煜熹說。
去年六月來台,一切順利,作品還在誠品上了架,單價八百到一千台幣,一個月一百多件的銷售量,忙得必須再雇一名幫手。
新北市土城四十坪大的公寓,淡色原木地板,客廳擺滿兩人的作品。十坪大的臥室,兩人很滿意,過得很舒適。
來台灣的決定正確嗎?「愈來愈覺得很正確,」兩人對看一眼,潘煜熹說,「虧五年都沒問題,可以安心地慢慢做。」
兩人現在已經變成有意移民台灣的香港人諮詢的對象,「一個月總有兩、三個來問,都是三十幾、四十歲的人,在香港都有不錯的工作,還有一個家裡很有錢喔,」陳玉香說。
香港中產出走全球
中產出逃的例子,俯拾皆是。
「我的朋友有移民澳洲、新加坡,連德國都有,」金融業者許子軒說。
根據港府統計,光是今年第一季,香港就有三千九百多名公民外移。「九七那一波是老一輩,他們對共產黨都有不好的記憶,很恐懼,現在是年輕一輩的中產階級移民,」媒體人羅英光說。
「我的朋友就要到宜蘭開民宿,」到台灣念過書的梁淑賢,已經辦了台灣身分證。
「我的朋友也辦退休要到台灣開餐廳,」一樣是媒體人的吳翠屏接腔,「不自由毋寧死。我外公以前在順德是地主,最後被槍斃,死前還跪玻璃,我媽媽才逃到香港。我很熱愛香港,但是我現在只想離開。」
「香港人很現實,有錢賺就好,但是現在連賺錢都成問題,」羅英光說,「有錢人去歐美,對其他人來說,台灣是他們唯一的機會。」
香港這兩年流行談論移民台灣,就連月薪高達四、五十萬台幣的大學教授,也有人實際行動。
五十五歲的中大傳播學院教援馬偉傑,也正緊鑼密鼓地籌備,準備一、兩年之內「跟香港說再見。」
他從兩年前開始,遍訪墾丁、宜蘭、台南,最後決定落腳台南。
「想走,是因為受夠了,」他說,香港政府應該思索「移台潮」背後的原因,否則將有更多人像他一樣決定離開,一去不回。
「很多人問我想不想走?移民台灣怎麼辦理?我笑答,只有他們這種有才有財的人才走得了,」政治評論家陳競新說。
其實,他也已經入籍台灣。
3.新聞連結: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