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大陸年輕人同情香港「佔中」者寥寥
香港呼籲民主的抗議活動似乎具有普世的吸引力——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由年輕的理想
主義者來演繹,他們在反抗時也能做到禮貌和體貼,而他們面前這個強大的威權政府,有
着殘酷鎮壓異議的歷史。
但在中國首都北京的街頭,可以非常敏銳地感受到執政黨共產黨的高壓手段。在這裡,公
開支持示威者及其訴求的人很難找到,這不僅僅是因為支持者的聲音受到了審查人員和安
全人員的壓制。
在社交媒體上,在餐廳一起用餐時,很多年輕的專業人士都對學生和佔領中環(Occupy
Central)抗議行動表達了懷疑,甚至敵視。他們指責,學生們封鎖道路、擾亂普通居民生
活的做法過於自私;另一些人則對政府的宣傳應聲附和,指責西方政府策划了這場示威—
—它是數年來北京的權威受到的最為高調的挑戰之一。
「如果有必要,就應該武力驅散示威者,」今年20歲學生的戈登·齊(Gordon Qi)說。他
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學攻讀經濟學和心理學雙學位。
抗議活動已經持續兩周,但由於中國實施了嚴格的審查制度,很多內地人對香港發生的事
件只有模糊的印象,而且是壞印象。另一些人則由於工作繁忙,或者不願談論政治,稱自
己並不關心。
但是,批評抗議活動時態度最為激烈的人群中,有一些是中國的年輕人,其中不少都在國
外受過教育,而且可以使用翻牆軟件繞過中國所謂的「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看
到未經過濾的新聞。
在本周進行的二十多場交談中,他們警告說,抗議對香港經濟造成了衝擊,維護社會穩定
的價值高於一切,一些人表示,試圖通過公民抗命來改善社會是偽善之舉——抗議活動自
9月下旬開始以來,這種論調就主導着中國內地的媒體報道。
不少人怨恨地說,在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出生和長大的人,有一種優越感。「對我們態
度友善的,只有奢侈品店的銷售人員,」21歲的學生李婉真(音譯)在電郵中寫道,她在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但是在這些批評意見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或許是,對於示威者的核心目標,即更大的民
主,人們缺乏同情。很多人在採訪中表示,香港人應滿足於他們現在已經擁有的、遠遠超
過內地人的自由;另一些人則警告,真正公開的選舉很危險。這正是近年來,共產黨宣傳
人員在國內外推銷威權主義治理的「中國模式」時,愈加自信地宣揚的一種論調。
「我們必須警惕民主轉變成無政府狀態,」23歲的創業者聞高(音譯)在北京海淀區的一
家咖啡館裡,一邊喝茶一邊說。「我認為這是一個欺騙性的概念。人們會養成習慣,不耐
煩地反對一些事,但他們自己卻無法給出任何建設性的意見。」光鮮明亮的海淀區高科技
產業發達。
儘管在中國內地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中,絕非所有人都持有這樣的看法,但它們卻變得越
來越普遍。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人,在好萊塢電影和歐洲文學的影響下長大,是中國對外
開放政策最大的受益群體之一。他們取了英文名,使用iPhone,前往國外度假,這代人本
應該不可阻擋地受到民主、自由表達等理想的吸引。
事實與之相反,中國內地20多歲和30多歲的人,很多是尖銳的民族主義者,他們接受了政
府的論述,認為對於有着13億人口、複雜龐大的中國來說,唯一可以保護大家免受社會動
蕩之苦,免受外國敵對勢力威脅的組織就是共產黨。北京方面堅持,中共領導層對香港特
首的候選人要有最終篩選權,這是香港示威者一個重要的不滿之處。但25歲的朱彥(音譯
)認為,這沒有任何不妥。朱彥是一家軟件公司的項目經理,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是政府照顧各方的利益的方式,」他
說。
在支持政治改革、傾向自由派的中國人看來,關於這場「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的持續爭論,暴露出了潛藏的裂痕,也讓人際關係受到了考驗。
27歲的彭景超(音譯)是一名中國研究生,在東京讀書。他說朋友們在社交媒體上強烈譴
責示威者,其中很多人都在國外受過教育,而他自己已經厭倦了與他們爭論。彭景超說,
朋友們的許多說法,都反映出了下意識地替國家辯護的心態。
「他們當中很多都有愛國病,很難撼動,因為他們認為,對政府的任何批評都是對國家的
攻擊,」他說。「另外,很多能夠去國外學習的學生,都來自上層家庭,他們是現行制度
的受益者。」
示威者希望開展不受約束的選舉,但很多受訪者並不接受這是抗議的原因。他們指出的原
因是,香港收入停滯、房價上漲,而且很多香港人對於蜂擁而來擠滿商店、爭奪本地大學
的錄取名額的內地人感到不滿,外國煽動者則試圖利用這些矛盾來挑起事端。
還有人說香港人驕縱,以自我為中心。30歲出頭的李方(音譯)是一位教授,曾就讀於一
所常春藤盟校,在美國待了八年。他批評香港人拒絕說中國官方的漢語方言普通話,而且
對北京提供的經濟利益缺乏感激。「香港人似乎只考慮自己,」他說。「他們從來就沒想
過大陸。」
不過,一些分析人士警告,不要以抗議活動的反對者為依據,得出太多結論。他們指出,
網絡審查員迅速刪除了支持「佔中」的觀點,讓批評言論在社交媒體佔據了主導。人權倡
導人士說,中國安全人員羈押了至少40名向示威者表達聲援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參加詩歌
朗誦會的藝術家。該朗誦會是在香港抗議活動的鼓舞下舉行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喬木說,很多內地人可能默默地為抗議活動歡呼,
但是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表態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他說。
即使立場和政府一致,一些批評示威的人也不願意表態。在網上發表批評言論的人中,有
幾個後來取消了原定的採訪,或是請求不要完全透露自己的身份,理由是擔心與西方新聞
媒體合作,可能會招致不利後果。另外一些人表示,保持沉默比較安全。
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一名剛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女子一邊喝拿鐵一邊接受採訪。
記者問道:她害怕當局,示威者也擔心共產黨在香港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她認為這兩者之
間有沒有相似之處?
她搖搖頭。
「你根本不懂中國,」這名讀政治學專業的女子說。「有時候就應該把嘴閉上。」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1011/c11beijing/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