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它爆了
在台灣,卡通和動畫的關係差不多是這樣的
某天「人」被當成了幼稚、低俗、中二以下的名詞,於是大家就改以「靈長類」互稱。
不知情的小朋友說「你是人,我是人,我們大家都是人」的時候,就會被老頭子痛罵
「我們是靈長類,不是人!」一樣
這跟「原住民」一詞一樣是是政治正確的結果(老佛爺是要擺在心理尊敬的),
不過宅圈勢力不夠大只會在圈內流行,離開宅圈誰理你卡通還是動畫?
關鍵在八零年代末期,日本因為泡沫經濟有錢沒處花,錢到處砸,那個時候的新聞
可以看到日本人把金子弄成食物吃掉,世界各地到處買名貴的畫作,去把美國某某
精華地段買下來等,跟現在阿共有錢起來的樣子差不多
其中一部分的錢流到動畫產業,像新世紀騙錢公司(EVA、美少女夢工廠)當時還是
剛成立沒有實績的年輕人組成的動畫公司,竟然能拿幾億元去做電影「王立宇宙軍」
只是賠錢到還得跑去做工口遊戲,結果還開創了乳搖技術....所以說賠的好(咦?)
這種事情在現在電視剛開播就打廣告要賣這個賣那個的時代根本無法想像
簡單的說八零年代開始,動畫這個產業已經不是只能靠賣模型糖果來維繫,而是開始
開發更多的週邊產品(聲優偶像化、角色精品等),有著更大的供需可以支持這個體系
跟人決鬥。
到了八零年代末期,在台灣這邊的商人也嗅到了錢潮的味道,但是這時的台灣對於
賽璐珞動畫的直覺反應是「這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
也許你沒碰過那個年代,不曉得當時台灣對卡通的印象,那麼誠摯的推薦你去谷狗
「小平與小安」這個東西,如果嫌麻煩的話我就簡單的用一句話說完
把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作成卡通就是長這個樣子。
(啊,新課程時代生倫改成「道德與健康」,九年一貫之後只剩小一小二有生活,
沒有倫理也沒有道德了(大誤))
1985年,當時還在教育部下面的華視播出了台灣第一部自製電視卡通,從這裡我們
可以猜測的到統治者的思維:
卡通是小孩子看的東西
↓
小孩子看的東西要有教育意義
↓
現在(當年)的卡通都是日本做的
↓
日本做的卡通缺乏教育意義
↓
我們自己做有教育意義的卡通
當時三台的卡通一律在晚上六點播出,六點半、七點是歌仔戲或益智類電視節目
(如趙樹海主持的大家一起來)七點半開始是半個小時的新聞。
一天24小時只有那30分有卡通,而且是星期一三五卡通,二四是自製兒童節目
(沈春華就是從這邊出道的)自製的兒童節目除了小平與小安都不是卡通,
像「我愛卡通」就不是賽璐珞動畫。(「我愛卡通」的主題歌該怎麼說?謎之中毒性?
)
當年中視把超時空要塞和機甲創世記(播放名稱宇宙戰艦/太空戰神)拿過來播真的是
嚇死一票小孩子,回顧過去三台放映的卡通,這兩部根本是神的領域....
以我對老三台的卡通的印象,中視在風潮上是領先另外兩家的,當時華視對抗
「宇宙戰艦」的方式是拿排毒過的無敵鐵金剛出來重播....
扯遠了,簡單的說就是當時政府利用電視節目統治台灣,六點是對小孩子的洗腦時間
六點半是對老人家的洗腦時間,七點到八點是對全家的洗腦時間(喂喂!)
言歸正傳,你要用什麼方式把大人拉進來這種外表滿滿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的店裡
還要開開心心的把孫中山蔣中正掏出來呢?(當年的小朋友還沒出生咧....)
很簡單,把不良債券切割出去就好了。
當時有出「先鋒動畫」這樣的雜誌,也有「精緻動畫」這樣的店名,以動畫取代卡通
做出市場區隔來確保中二以上的客層是這個業界的基本信條,這種行為在我看來跟現在
蘋○神教也差不多,拿動畫去貶抑卡通就跟溫開水就是比工ㄒㄈ潮一樣,你要賺錢就是
要讓掏錢的人感覺他獨一無二或高人一等
廣義的動畫很多啊,就連布袋戲也算在動畫的定義中,反倒是早年定義的卡通
(→賽璐珞動畫)已經消失了,現在都是用電腦處理(十幾年前就這樣了)
沒人在塗賽璐珞啦
很多東西過個水來台灣就跟原始狀態不一樣,在日本「宅」不是好聽的詞,
只是台灣沒發生過宮崎勤事件因此大家還在那邊宅來宅去的,真是它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