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我家醬油在我的推薦下
現在都是用豆油伯
以手工靜置法古法釀製醬油
堅持不摻一滴人工催化劑
雖然我奶奶嫌貴
對我這個被化學醬油汙染半甲子的人而言
味道好像沒差 可是香味卻感受的出不一樣
最近 食用油風暴又搞的人心惶惶
一堆商家開始自製豬油
那時候就在想
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這麼相信化學食品
不管是食用油 還是醬油
今天 看到一篇文章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81989/
斗大的標題指出
台灣離品味社會還很遠:真正在乎油品的人,不會去碰觸那種食品工業用油
作者:佛國喬
在法國,名廚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行業,其地位不亞於名文學家,他們都是菁英文化承續者
以及高階流行品味的定義者。
Guy Martin是法國目前最常出現在螢光幕的名廚之一,由於對摩洛哥文化及風光的愛好,
他經常至該法國前殖民地旅行,並且在那邊挖掘一項當地傳統油品:摩洛哥堅果油(
Huile d’argane),即圖片中的果實所壓出來的油。
他是第一個以此油品為號召進行料理創作的米其林名廚,再加上他在螢光幕的推銷,此油
品價格在歐洲飆升。他是這樣做節目的:站在一顆美麗堅果樹旁,用臉龐感受著當地無可
取代的風土(terroir),然後講出像詩的咏嘆……我們甚至在果實還沒結,就已經迷上
了果實壓出來的油。接著他用品酒的態度進行品油。
幾乎所有的摩洛哥堅果油都是出自偏鄉小農,製程完全依賴當地婦女的手工合作社。由於
歐洲的搶購,不僅合作社有財力辦起婦女識字班,這些婦女家中的電視也幾乎都是來自她
們這項收入。她們自己都感受到女權的提昇。
我們也許可以簡化地這麼說:真正在乎料理的人,是會計較所有的食材,連用什麼油都算
是創作的一部份;真正在乎油品的人,是不會去碰觸那種食品工業等級的油品;美食界透
過食材的鑑賞能力,是可以去提高少許產地的價格,進而保存當地的勞動傳統及土地風光
。更簡化地說:台灣農作文化的永續,背後要有一個懂得品味的消費社會。
講三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台灣離品味社會還很遠:
台灣人吃慣了人工香草,我有一朋友使用真正的香草做甜點,結果被消費者打槍:生菇(
發霉)了還拿出來賣?多數台灣人不識真香草味道,但在法國最廉價的超市都有在賣香草
莢。
某法國麵包品牌剛在台北推出複合式餐廳時,找了很多美食記者及藝人來背書,這些人把
產品美味講得天花亂墜,賣得超貴,但其實那在法國不過就像是台灣的7-11,從來是與精
緻或高貴無關,但已經騙倒一片潘仔級的台北貴婦。
多年前,一位留學法國藍帶的台灣廚師滿腔熱血,應徵到台灣數一數二的法式餐廳,有一
日他認真地在熬雞湯,老闆進來嚇一跳:「你用雞湯塊就好了!」該廚師回:「可是法國
是這樣教的,要用老母雞。」老闆怒回:「你不懂,台灣人就是愛喝雞湯塊的雞湯。」
甚至,我們的名廚們可能自己就自外於品味:回收油及飼料油混入食品用油,這種醜聞發
生在工業食品與低價攤販是尚可理解的,但高級手工餅店與高級餐廳也使用這種油,讓人
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的主廚在採購後,不會自己嚐一嚐這個油品及不及格嗎?更何況,油
品即使是貴了二倍,佔食材成本比例也是很低的,更不用說佔售價比例。
當法國的食神掉星後會去自殺,台灣的食神用餿油只要事後打折大家就好棒棒;當法國的
名廚在琢磨如何使用一項油品來創作時,台灣的名廚餐廳還在用食品工業用油;當法國的
名廚借用其品味領導地位,讓某些農產品得以高貴化,以協助前殖民地小農經濟能力的提
昇,台灣的農委會還在思考怎麼cost down,而主張要引入中國農工(其實,真正的cost
down=直接進口中國農產品)。
台灣的頂級餐廳不計較產地嗎?計較,但大多是標示日本及法國產地,我們還在等待我們
自己的Guy Martin。(可是那人一定不是阿基師)
在一個cost down的社會
連放到嘴裡的東西也跟著因為cost down而妥協
大家逐漸遺忘傳統製法 習慣化學口味
有沒有哪間餐廳拒用化學食品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