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Ettoday
2.完整新聞標題/內文:
「邪惡的平庸」揭櫫者 Google首頁塗鴉人物:漢娜鄂蘭
2014年10月14日 19:35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10月14日Google搜尋引擎首頁上出現的塗鴉,是一名伏案寫作的女子。她的名字是漢娜・
鄂蘭(Hannah Arendt,大陸譯作漢娜・阿倫特)。她是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更是
關於極權主義的重要詮釋者。今年10月14日,是她的108歲冥誕。
漢娜・鄂蘭1906年生於德國的猶太人家庭。1920年代大學及博士班求學時期,她先後師事
過兩位存在主義大師: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與雅斯培(Theodor Jaspers)。她甚至
一度是海德格的情婦。但海德格後來支持納粹、她卻是猶太人,兩人注定不會有結果。
為逃避蓋世太保追捕,漢娜於1933年移居巴黎。二戰爆發後巴黎淪,她還一度被關進集中
營。後來僥倖逃出,1941年跟母親和丈夫逃往美國。戰後漢娜在大學擔任教職,1951年出
版她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 探索史達林主義、共產主義及納粹主義
裡、 其實都共同深埋著反猶太主義及帝國主義的根源。
1960年,著名「納粹劊子手」、猶太人大屠殺計畫的主要執行者艾希曼(Adolf
Eichmann) 潛匿阿根廷多年後,被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的特工綁桇回以色列受審。
漢娜・鄂蘭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身份,到法庭報導了這場審判,並且根據她的觀察,
於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邪惡的平庸: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Eichmann in
Jerusalem: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書。
漢娜・鄂蘭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後來廣為人知的概念:「邪惡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
,有人譯作的「平庸的罪惡」),即指「因為不思考、無判斷、盲目服從權威、體制而犯
下的罪惡」,也就是本性不壞的謂助紂為虐者。
這些體制下的「罪惡者」,服從體制安排,默認體制本身所包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
為,憑藉體制來為自己的行為提供非關道德的辯護,以解除個人道德上的過錯。「邪惡的
平庸」因此被視為現代社會技術化、體制化下產生的一種由許多平凡人共同構成的一種「
平凡人的共犯罪惡」。
直到今天,當人們討論到如大屠殺等戰爭或體制上的罪行時,「邪惡的平庸」仍是最常被
引用的論點之一。漢娜・鄂蘭強調:「思考能幫助我們判斷是非善惡,在緊要關頭避免慘
劇發生」。 據說,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江宜樺,是研究漢娜・鄂蘭理論的專家之一。
2012年,德國女導演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完成了《漢娜鄂蘭:真
理無懼》(Hannah Arendt)這部電影 ,由馮‧卓塔的愛將芭芭拉蘇可娃(Barbara Sukowa)
飾演漢娜・鄂蘭。 影片中大幅記述了當年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的經過。
3.新聞連結:
(超過一行或有中文網址請縮網址!板規內文有提供縮網址網站)←看完可刪除此行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14/41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