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另一個明顯的例子
就是學校一定會教的兩個小故事
一個叫愚公移山、一個叫鐵杵磨成繡花針
這兩個故事的共通點,都是智障、完全沒有學習的價值
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應該拿來當負面案例
愚公發動世世代代的子孫,把擋住他家出入的山移走
菜市場的阿罵拿一根大鐵棒在那邊磨,希望有一天把鐵棒磨成針
真是有恆心有毅力的典範 個屁啦幹
你家被高山擋住,搬家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吧
上古時代遍地都是無主地你高興住哪就住哪
就算你要搬到信義區,買下整個信義區的成本大概都還遠低於把太行山挖走
鐵棒磨成針?你他媽智障嗎?
先不必談這到底要花幾年,你把鐵棒搞到只剩一根針,這本身就是資源的浪費
那位阿罵只要找家打鐵店把鐵棒賣掉,賣得的錢搞不好還夠他買個一大把針
但是,當你對這兩個故事提出質疑的時候,學校老師是怎麼回應你的呢?
「很好,你說得很對,各位同學也可以想一想,愚公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嗎?」
以上這種狀況似乎不會出現,通常會出現的只有以下幾種
「你不要扯這麼遠,你要去想故事要告訴你的含意」
「有時間想這個,怎麼不多讀點書?」
「我在上課,你一直打斷我,我怎麼教?」
其實我覺得,不要嘲笑朝鮮的小朋友相信朝鮮是世界第一強國
我們的學校老師也強迫我們相信
「把擋住家門的山挖走、把鐵棒磨成一根針」是值得學習的行為
※ 引述《aa3ch (啥利破特)》之銘言:
: 這是我之前寫在自己臉書的文章,多少跟這串話題有關吧
: 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 其實「去脈絡化」的思考方式,大概是臺灣教育的毒瘤之一。回顧自己受教育的歷程,我
: 感受得到這種「只看表面,不問前因後果」的去脈絡化思考方式是被刻意教育出來的。我
: 不太情願把去脈絡化稱為一種「思考方式」,因為這根本膚淺到幾乎沒有思考。
: 我並不認為會產生這種「去脈絡化」的普遍狀況,問題出在於我們沒有教育學生從小養成
: 思考的習慣。與此相反,問題恰恰出在教育者(包含家庭、學校、補習班等)禁止學生養
: 成思考的習慣。尤其在國中小的階段,也包含某些高中,教育者不斷灌輸學生一種邏輯:
: 「怎樣怎樣就是不對。」這個「怎樣怎樣」可以代換成各種表面上看來,在直覺上就不太
: 好的事情,例如「對老師不禮貌就是不對」、「違反校規就是不對」等等。至於為什麼這
: 些「怎樣怎樣」是不對的?有沒有例外?基本上是完全被禁止思考的問題。
: 事實上,年輕的學生,尤其是正值叛逆期的國高中生,正是思考、批判動機最強的時候。
: 但在這個時候,當學生質疑起「為什麼這些『怎樣怎樣』是不對的?有沒有例外?」的時
: 候,也就是當學生開始探求前因後果、開始試圖建立脈絡的時候,絕大多數的狀況裡,會
: 得到教育者兩種回應。
: 第一種,是誤導學生,例如學生如果問起:「為什麼違反校規就是不對?」時,可能得到
: 的答案是,因為違反校規就是沒有法治的精神,或者因為違反校規就對遵守校規的人不公
: 平等等。這樣的答案似是而非,完全避開了問題的本質在於「校規的正當性」或是「阻卻
: 違法」的可能。這種答案仍然只是表面,根本就沒有觸及背後的脈絡,很容易誤導缺乏思
: 辯能力的青少年。造成一整代的人久而久之習慣用這種方式找答案,並將錯誤的答案信以
: 為真。
: 第二種,是禁止學生繼續思考,可能施以威權禁止學生繼續質疑,也可能繼續以去脈絡化
: 的言論扯開話題。例如學生可能問起:「某某老師因為如何如何的明顯不適任行為,才引
: 起學生的反感,為什麼反而是學生的錯?」時,可能會得到「不要強詞奪理」,或者「不
: 對就是不對,講那麼多幹嘛?」之類的答案,也可能是「你有時間在這邊問這些有的沒的
: ,怎麼不去唸書?」等。長期下來,也可能將學生塑造成「不應該質疑權威」或者「我盡
: 好『本分』就好」的邏輯。
: 基本上,從很多事件看來,這種去脈絡化的洗腦教育是很成功的。「違法就是不對」或者
: 「來者是客」的觀念也非常深植人心,甚至成為一種道德標準。從這方面看來,臺灣在政
: 治上雖然已經解嚴了二十多年,但是整個社會氛圍確實還在戒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