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流浪老師 不再流浪?
【聯合報╱本報記者張錦弘】
廿年前,教育部開放廣設大學師培科系,未料少子化快速來襲,師資市場很快供過於求;
加上體質差的私校面臨倒閉潮,薪水及研究費打折再打折;導致每年有四萬名流浪老師寧
願到處奔波考公立學校,也不願到私校當「次等」老師、招生機器。
要解決流浪老師的問題,除了減少供給面,緊縮師培人數;更要創造需求面,一方面減少
公立學校的代理代課老師、增聘正式教師,推動小班制;更要改善私校體質,讓更多合格
老師願意待在私校,才能有效解決流浪老師的問題。
尤其流浪老師的問題底下,暗藏台灣教育資源分配公私立不均的失衡現象,更不容忽視。
以高職為例,長期以來,私校收較多弱勢生,學生付較高學費,卻普遍接受較差的教育,
不但硬體設備不足,也因老師的待遇、勞動條件差,好的人才不願久留,導致很多私立高
職合格老師比率低,變成惡性循環,弱勢學生更弱勢。
教育部今年推動十二年國教,最應優先推動的,其實是高中職均優質化,拉近公私校差距
,可惜免學費政策占去太多經費,教育部對均優質化的投入有限。
雖然教育部已明令私校老師本薪應比照公校,也修法讓私校老師退休可享公保年金,但唯
有徹底改善私校體質,才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讓流浪老師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