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mbufo ( )
2014-11-04 21:28:35※ 引述《sean7585 (吃飽睡)》之銘言:
: 總想不透現代人活著有什麼好處
: 每日上班只為了微薄薪水
: 幫公司老闆省在多錢也不見得會加薪
: 景氣好的時候老闆只會笑呵呵說加油
: 景氣差就愁眉苦臉縮薪加時共體時艱
: 操得要死賺來的錢買得起的也只是號稱高級品的回收油
: 政府高官不管顏色也只在乎自己的票倉錢包
: 說台灣官員在乎人民大概跟北韓最民主一樣愚蠢
: 國家政策一直要求提高生育率
: 卻只會空口白話要人生
: 卻不給人能安心養育的環境
: 要的還不是等官員老了以後有新的一批便宜勞工生產勞力好給他們舒服養老
: 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
: 打房政策宛如笑話
: 打的都是人民血汗 賺的仍舊是商人荷包
: 到底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會問這個問題的人,或多或少已經發覺到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應該不只這樣。而當
我們問著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義時,通常在問的是另一件事:我這樣活到底有什麼
意義?
不知道該不該恭喜,會提出這個疑問的人,代表著他發現他生活中的侷限性。這個
侷限性來自哪裡?來自我們的家庭、文化、教育、新聞、信仰,告訴我們應該要怎
樣活,只有怎樣才是對的。
舉個例子,我們的新聞會依據收視率來決定新聞播報的內容,所以我們收看的內容
,通常是某一個群體的共同意志所決定,他們的喜好,決定了我們看到什麼,而這
些播報的內容,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換句話說,會影響我們怎麼想。
如果要看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其實可以從一個問題開始:我們該怎麼活得充實?對
這個問題而言,我的答案是:先去了解我們怎麼行動,以及我們想要什麼。
在行動上,我們人是選擇的動物,我們日常生活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從我們要吃
什麼、怎麼走路、今天該穿哪件衣服、要不要買這個,到我們怎麼想、決定說什麼
話、要不要接受什麼感覺......等等,而我們的所作所為,則是我們選擇的呈現結
果。
能夠選擇,是我們天生擁有的自由。
而當我們被灌輸某些價值觀,或者被強迫接受某些價值觀的時候,這些被強迫接受
的東西,就會在某些時刻強迫我們做出某些選擇,比如說考完指考時的選系,有些
人就很容易受到父母與社會的價值觀影響。
而當我們帶著這些價值觀行走時,我們的自我感是混淆的,換句話講,我們不能過
著真正對我們有意義的生活,也不知道什麼才叫對我們有意義的選擇,我們甚至不
能決定我們要什麼。
但是是這樣嗎?我們真的不能決定?
這個問題讓我先放著一下,轉來討論另外一個東西:我們要什麼?
我在另外一篇討論死亡的文(#1KEftv3T (Gossiping))中打過下面這東西:
我們的生命一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水平的,以及垂直的。我的建議是把它們想成數
學上的x-y軸,而我們生命的每一點,都是一個(x,y)座標點。水平的x-axis,是我們
的日常生活,舉凡上班、為人父母、打掃、走路、上網等等的事,每一件事都可以在
屬於你的x-axis上找到一個點。
垂直的y-axis,是一條一直被我們忽略的座標軸,也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用心觀
察,會發現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要著更好的明天、
更多的錢、住更好的房子、開更好的車,當我們開著Toyota時,我們可能會想要一台
audi,「只要給我一台A8我就滿足」;而當我們終於買到了audi,我們會開始想著怎
麼弄到一台凱迪拉克或藍寶堅尼。
年輕的時候,甚至是還有能力去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已經有的東西,而是看著
我們沒有的東西。通常是這樣,我們沒有的東西,才會被我們當成是寶。
我們還能爭權奪利的時候,我們會不斷想著明天;而當有一天,我們對追逐權力失去
興趣了,或者已經老得沒辦法追逐了,我們會開始感嘆已經失去的青春與活力,換句
話講,老了,我們開始哀嘆已經失去的昨天。
但,為什麼我們想要更多?更多的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我們真正想要的什麼?
如果去看,我們會發現,我們想要被尊重,想要有人愛著,想要被愛;我們有的時候
就是會陷入一種孤單無助而焦慮的狀態,我們其實常常是脆弱的,但是社會並不允許
我們脆弱。
說到底,我們的確有一些基本需求存在:尊重、被接納,以及被愛,而這個社會的價
值觀,則直接讓我們把這些東西,跟錢與名聲地位連結在一起。
但是我們真的會只用錢去看人嗎?不用說別人,問問自己就好,我們真的會認為一個
人沒有錢就不值得敬重?或者一個人只是單純的基層工作人員,就不需要把他當人看
?的確,社會上不缺乏這種人,但是這裡的重點是:我們自己是怎麼看的?
意義是從開始回頭看自己,而不依賴別人告訴我們該怎麼活之後,才有可能湧現的東
西。
回到選擇的問題上面來,我們究竟能不能對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恐懼做選擇?說實話
,是可以的,但是你必須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那代表著我們必須放掉以往習慣的生
活方式(依存著別人告訴我們的答案),轉而以自己的方式,去投入一整片的未知。
有一點可以附帶一提的是:我們的大腦裡面住著一台回聲機,這台機器會不斷紀錄我
們接受到的種種資訊,然後在這些資訊上附帶著恐懼,然後用恐懼告訴我們:「你不
該這樣做,你該那樣做。」
透過鍛鍊,我們是可以察覺到,這個回聲機和他的恐懼,其實往往是很無力的。
關於意義,雖然有很多很多的面向可以講,但總歸回來只是一句話:好好地去活,或
者說,找出你真正想問的問題,把問題定義清楚,然後好好地去解答那個或那些問題
。
如果想要一些額外的閱讀資料,可以參考:
1.關於覺察:
奧修談恐懼與成熟的幾本書,以及傑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
樣》,會有很大的幫助。
2.關於死亡:
把死亡帶入我們的生命,能更幫助我們了解到許多事,最精簡的版本是米
奇艾爾邦的《最後十四星期二的課》,比較深刻且涵蓋範圍較廣的,我會
推薦歐文亞隆的《凝視太陽》,若要再更深一點,則推《存在心理治療》。
3.關於我們日常生活的種種:
艾倫狄波頓的一系列人生學校,以及他所寫的關於宗教、無聊、新聞等書
,能夠讓我們帶著許多新的想法看這個世界,以及挑戰我們許多既有的價
值觀。
4.全面性的書籍:
我目前看到非常值得推薦的兩本書,一本是羅斯的《快樂是一種陷阱》,
另一本則是布雷蕭的《家庭會傷人》,這會帶著我們全面性地省察我們自
己,並且告訴我們:我們想要知道這些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我們想
知道的這些問題,多半也是其他人想知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