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inchin (撼動宇宙的第一小步)》之銘言:
: 結果台灣學生所謂的"自修",就是借別人的筆記、重點、考古題來應付考試
: 這是哪門子的自修?
: 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會把出席率列入計分很正常啊
: 如果不列入,那每次都乖乖出席聽課抄筆記的同學,豈不跟白癡一樣?
: 人家辛苦去上課,你爽爽在家,到了考前再輕鬆接收人家的成果?
: 然後成績出來,有去上課和沒去上課的分數都差不多?
: 自稱是自習,說穿了還不是靠有去上課的同學,是自習到甚麼了?
有去上課又有抄筆記,結果考出來跟沒去上課只有借別人筆記的同學一樣,
那只能說去上課的人不是天分太差就是花的心思不如別人。
有出席但是學不好有屁用?還是學不好啊
把出席率列入成績的原因如果是為了不讓出席同學感到不平衡,
那這門課的設計肯定哪裡出了問題,大概是內容太少太好混了。
出席率列成績本意是鼓勵學生來聽課,因為聽課對學生的好處比蹺課多。
作業其實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本質上也可以不算分,
但教授可能為了鼓勵學生寫作業,所以就讓作業也算一點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