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t.ly/1tJQvoN
交大教授違學術倫理 科技部「書面告誡」輕放
風傳媒 洪與成 2014年11月05日 20:40
2013年5月,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黃國華和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昱勳,於國際期刊《自然
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研發單分子基因體解碼技術,但美國學界質疑
,其實驗的方法與數據都有問題,科技部也對此進行調查,並於日前舉行學術倫理審查小
組會議,雖認定其違反學術倫理,最後仍輕輕放下,只建議以「書面告誡當事人」結案。
2013年5月,黃國華與陳昱勳發表單分子基因體解碼技術研發成果,這項新技術結合蛋白質
電晶體、生物科技以及奈米科技3個領域平台,研發出單分子基因體解碼技術,只要1小時
就能完成基因定序,成本可降1/10,只要500美元(約新台幣1萬5000元),且不需添加螢
光,判讀準確率也提升,可加速基因體定序,有助於疫苗和藥物研發。
黃國華並將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奈米科技》期刊,雖引起學術界和各國藥廠震撼,但研
究相同領域的美國學界認為,結合蛋白質電晶體實驗的數據有問題,電子顯微鏡拍攝基因
定序的照片也不尋常,隨即向《自然奈米科技》提出質疑,《自然奈米科技》也要求交大
重新調查,科技部並為此召開學術倫理審查小組調查。
貨櫃屋實驗室 研究者不了解儀器設備性能
交大於今年7月底,回覆調查結果予《自然奈米科技》期刊與科技部,科技部隨後於10月15
日召開學術倫理審議小組會議,針對調查結果進行討論。會議中引用交大提供的調查報告
指出,「該實驗室位於台南關廟某處,…,沒有詳細地址。實驗室由2個類似貨櫃屋所組
成,…,至於是否為電磁波遮蔽室,陳助理教授無法確認,另亦不知電源供應之來源,或
有無接地;…。所有使用之儀器設備或設施 陳昱勳助理教授均不了解為何品牌,例如也不
知電表形式及量測範圍,另陳助理教授也無法判斷冷卻系統為液態氮或液態氦,唯一確認
的是數據擷取電腦廠牌為Dell,…。」
研究者無法重現實驗數據
進行此實驗的實驗室位於台南關廟,由一名不知名人士 (調查報告中僅稱該位不知名人士
為Steve,黃、陳兩人宣稱其不願參與期刊掛名) ,交大提供的調查報告中寫道,該名不知
名人士不允許陳昱勳取得所有實驗原始數據,也不准其將完整實驗記錄攜出實驗室;而陳
昱勳所做的實驗,也僅是把在交大製作的試片,送進該實驗室的量測儀器,即可離開。而
從接受調查至今,黃、陳兩人仍無法重現當時的實驗數據。
違背論文Author Contributions規範
對此,審議小組認為,黃、陳兩人的研究,已違反一般認知的學術常規,包括對實驗環境
的控管違反常規,且實驗過程不夠嚴謹,雖然仍須更多證據,才能證實數據是否造假,但
數據的來源和真實度已讓人高度且合理懷疑;審議小組並指出,此研究乃突破性的成果,
甚至已發表至頂尖期刊,卻沒有妥善保存數據,以便答覆外界對於研究成果的爭議,也不
合常理。而實驗主要工作貢獻者(Steve)疑似不在作者群名單中,則違背該論文之Author
Contributions敘述。
由科技部自然司所召開的學術倫理審查小組會議,雖然質疑黃國華等已違反學術倫理行為
,提送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但最後卻輕輕放下,建議只要「書面告誡當事人」,即可
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