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gicalko (Magical)》之銘言:
: 有沒有台北市人沒人情味的卦?
: 剛剛不小心看了個廣告
: 廣告中騎ubike的人都很沒水準
: 廣告中的女主角會偷菜
: 設計的人這麼看不起台北人?
: 台北市民眾都沒關係?
關於人情味,
華人最講「人情味」了,
這人情味三字給冠上引號,
當然含有反諷的意味,
因為華人通常只跟熟人講人情味。
「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死道友莫死貧道」等俗語,
充分顯示華人社會的自私、寡情,
至於古聖先哲主張的兼善、博愛,
那是嘴上說的,純屬理論,
與實際生活無涉。
不過,
一旦碰上親朋好友,
華人自然就兼善、博愛,
變得很有人情味了。
這種「人情味」也正是鄉愿的表徵,
特權的催化劑,
華裔社會人際關係的特色。
有了「人情味」,
拆除違建意思意思了事,
取締特種行業只是虛應一下,
彈劾官員必定雷大雨小,無疾而終……
這個候選人只要跟自己拉上關係,
不管其人品、能力,
就投他一票。
更要命的是,
華人每以此一「人情味」而自豪,
甚至反過來批評西方人之只重理法不講情面,寡情薄義。
殊不知「人情味」乃民主法治生活之大敵也。
毋怪乎了解華人社會的研究者悲觀地指出,
華人大本營──中國要真正成為文明進步的國家,
恐怕還有好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人情味要用在陌生人身上才可貴,
華人這特有的「人情味」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