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假性公平
探究資本與共產主義的存在目的,
其實兩者希望履行的最終的目的即為:
「資源管理」
在有限的資源底下,進行最大資源應用。
兩者最大的差異,其實只是差別在於,
資本主義信仰,相對多數的個體自由意志。
共產主義信仰,相對少數的個體獨裁意志。
少數的獨裁意識,在實踐與履行,應該比較容易被理解。
然而,多數自由意志的代價,
即為必須付出更多的個體意志間的交流及互動成本,
但是其實簡單來說,這樣的成本換句話來說,就是:
「資訊交流成本」
想想,這樣的成本在過去尚未「資訊化」的社會,
的確,可能會成為實際履行的一大障礙之一。
但,在現今的這個資訊化的世界,
這些資訊交流成本問題,應該已解決了不少?
所以理智上比起過去的現實條件,
我們其實更加具備往大量資訊量及交流量的制度框架發展?
在資本主義裡最大的特色就是將資源以單一數值量化貨物及勞動價值,
進而達到資源間的方便交流,然而這個數值即為現今在熟悉不過的概念:
「法定貨幣」
至於為什麼要履行這樣的制度,
其實在這背後存在著個體意志,
企圖想要在每一次的價值交流中(商品交易、消費行為)
追求一種「假性公平」的意象。
為什麼說是假性公平?
因為現今我們所熟悉「法定貨幣」概念,
實質上並不是真正公平的機制。
為什麼?
其實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
1.法定,形容詞,以法律定義及規範
2.貨幣,名詞,用以進行貨物間價值計算並交流的媒介
問題明顯不會在於貨幣,
問題應該就是會出現在「法定」這個意象
因為「法定」的主體通常是人,
也就是「法定貨幣」這樣的概念,
他從名字上就擺明了告訴你說,他是可以被「操控」的概念。
然而這是多麼讓人訝異的矛盾?
也就是說,我們使用來交換貨物或勞動價值的媒介,
隨時都有可能被什麼「意志」作調整?
這樣還公平嗎?
所以其實使用貨幣做貨物或勞動價值交流的過程,
其實只是人在追求一種「假性公平」的自我催眠,他根本不公平阿。
並且這樣的機制還利用了「數學」這樣的方法,
讓履行價值交流的個體,
進行數字上計算與統計,
藉由這個好像名為:
數學的理性方法,
偷渡著「以貨幣交流價值,也是理性公平的致命意象?」
然而這裡我們必須清楚的認知到,
貨幣是貨幣,數學是數學,他們終究是兩者差異性極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