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原文中最重要的一段)
> 之後進入了第二次進口替代的時代,台灣開始大規模發展重工業,
> 而無論是石化工業,鋼鐵工業還是造船工業,都在高雄台灣的經濟
> 起飛,高雄的確居功厥偉
> 然而無論是石化業還是鋼鐵業,都是高耗水的產業,根本不適合在
> 冬夏雨量差異大的南部來發展(別跟我說蓋水庫,高屏溪的淤積速
> 度比黃河還可怕)可惜當時的主政者只看見了高雄良港的優勢
> 和高雄戰利品工廠和加工出口區的聚集經濟優勢
> 壓根忘了高雄先天在氣候和水資源上的劣勢
> 雖說良港難尋,但興築新港口總比做北水南調的工程容易
> 總之,區位優勢的不齊全,是後來高雄發展受限以致於停滯甚至衰退的原因
> 然而高雄又被迫放棄了抽換產業結構解決區位問題的機會
日本和中華民國兩任政府都選擇以高雄為工業重鎮,
主要是因高雄港是天然良港. 而桃園外海並沒有這類的港灣,
觀塘工業港花了1200億還沒蓋完, 蓋好了能同時停10艘船.
嗯, 高雄光算"貨輪"就可以停30艘.
(雖說觀塘的水深勝過高雄港, 但主流貨輪高雄港是停得進去的.)
另外, 桃園到中國的直線距離只有高雄到中國的2/3.
在那個年代想把深水港建在容易登陸又離對岸近的桃園,
大概只會被當成白癡看待.
相較之下, 北水南送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
就算沒了工業區, 人口還是要用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