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odjohn (長船.太刀)》之銘言:
: 你說的這些都不是問題
: 我在之前討論內閣制的缺點的時候
: 就已經點出,臺灣內閣制的最致命的一點
: 就是國會議員會被西方強國收買
: 請看#1KZipLeZ (Gossiping)
: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418644693.A.A23.html
: 以及
: #1KZjDL7N (Gossiping)
: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418646357.A.1D7.html
: 當時還一堆人笑我、質疑我
: 收買一個人(總統)比較簡單還是收買一群人(國會議員)比較簡單?
: 在議長選完過後,各位覺得呢?
: 換句話說,在今天的臺南市如果是內閣制的話
: 臺南市內閣總理大臣就是KMT的李全教先生了
: 不過還好,天佑臺南
: 所以,內閣制在臺灣的最致命的缺點
: 就是國會議員會一個一個地被KMT以及西方強國收買
: 西方強國可以花錢買得到臺灣的內閣總理大臣
: 但是買不到臺灣的總統
: 因為臺灣總統是要經過一千多萬人民的投票才有辦法產生
: 再怎麼買,都很難買一千多萬人
: 但是內閣制的話,只要買下113個國會議員,就買下臺灣了
: 至於為什麼臺灣人選出來的議員,都會被收買
: 我想,這就是另一個主題了
: 但是請大家記得,內閣制是KMT的陰謀、是西方強國要買下臺灣的詭計
: ※ 引述《ilovewrestle (好好工作才是王道)》之銘言:
: : 最近議長選舉的結果,深深感覺內閣制在台灣根本不可行.大概可以從這次議長選舉看出.
: : 這次議長選舉,藍18 綠3 無黨籍1,藍營大敗綠營.
: : 因為在台灣有錢能使鬼推磨.
: : 今天搞不好就算綠營贏的立委席次,但是內閣搞不好還是國民黨.
: : 代意與民意背離.間接民主的大缺點.
: : 而且民眾普遍都還是覺得要有總統才行.
: : 有沒有總統制才是台灣首選的八卦.
: : 補卦:
: : 內閣制缺點[編輯]
: : 1.二次大戰前,議會民主制在歐洲大陸遭遇到的挑戰是小黨執政所帶來的政治不穩定
: : 和極端
: : 政黨的上台。各政黨間的不合作導致了所謂「少數議會民主制」的產生,小黨執政往往導
: : 致政府遭到議會頻繁的不信任投票,從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機。在一戰後的歐洲,
: : 由於這種議會民主制初次嘗試的失敗,在很多國家引起極端勢力通過民主體製取得政權,
: : 卻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約,典型例子有當時最臭名昭著的三大歐洲獨裁者希特勒、墨索里
: : 尼與佛朗哥。
: : 2.在議會中反對黨佔多數時,必然導致政府改組、倒台或議會提前解散中的一種結果,
: : 容易引發憲政危機。
: : 3.在議會中執政黨佔多數時,反對黨很難制衡執政黨,並且反對黨會因爲席次過少而很容
: : 易被邊緣化。
: : 4.行政長官不固定的任期容易形成某個政黨長期獨裁的局面。
: : 5.行政上很難趨向專業化,因爲議員的行政專業性遠不如技術官僚。
: : 6.一旦發生政黨輪替,就對政策的連貫性造成不利影響。
: : 7.議會制比較容易形成政黨衝突。
: : 8.議會制容易形成立法部門操控行政部門的情況。
: : 9.長遠所消耗的選舉經費比總統制要來得多。
首先,我主張議會內閣制
因為台灣當前問題時國家領導人(指總統)有權無責,嚴重背離權責相符的責任政治,然而
無論純粹的總統制或雙首長制都必然無法解決此問題,因為此二制下作為「實權領袖」的
總統都具有「任期保障」,也就是說無論做多差,就都必須忍受到其任期結束。
又,總統往往支配豐沛的行政資源,以至於往往容易連任,舉美國20世紀為例,只有三任
總統沒有連任成功。可見總統能夠支配其「現任優勢」。
但必須有若干前提:
一、
行政院長(或內閣總理)必須要身兼執政黨的黨主席,舉凡英、德、加、澳等內閣制國家,
均由國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總理或首相(首席部長)職務。確保內閣總理具有實權,配合
內閣制的精神,接受國會監督與信任投票。
內閣總理支配黨權與政權,看似與馬英九兼任黨主席一樣,但差別是馬英九9%,每天照喊
改革,我們依然拿他沒轍,他任期就是四年,甚至沒有連任壓力。
但換做內閣總理身份,他必須考量下次還能否選贏這麼多席次,以及政黨形象(政黨票),
最重要的是必須接受國會質詢、甚至不信任投票。
二、(作者傾向總統間接選舉的德國式內閣制,但為配合國情的需求,願意接納保留總統
直選)
可以保有總統直選,事實上愛爾蘭、芬蘭亦如此,但是必需確保「元首虛位化」,同時在
憲法規範下明訂「總統職權行使法」明確規範總統權責。
這樣以確保總統不會干預內閣總理,同時也可在增加總統「政治超然條款」,也就是任職
期間需退出政黨運作,甚至暫時喪失黨籍資格。
如此總統職務必然不會是兩黨爭相競逐的對象,也能避免激烈的政治對抗,與社會對立,
同時又能真正選出「國家統合相爭」,管他是神主牌還是吉祥物。
三、
國會選制改採德國「聯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其具有,「比例代表」與「選區代表」的
雙重精神,選出來的國會議員有些瞭解地方民情,不至於與民意脫鉤,又有些由政黨名單
中所委派,讓專家學者不需要辛苦投入基層選戰也能進入國會,提升國會問政素質。
四、
適當地增加「國會席次」,至於增加多少可以再討論,2005年的修憲其實過於民粹,當時
認為國會是社會的亂源,瞎以為國會席次次減半就能解決。這種思考的問題在於「立法權
」就這麼大,人數減半還是這麼大,反而每位立委的權力變相加重因為113個人就手握末
每年1兆4千億的生殺大權。另外,以新加坡600萬人口為例,其國會席次就有100席了,更
何況台灣有2300萬人口。席次與人口其實也沒有必然的比例,其實是端看該國政治情勢的
需要罷了。
個人愚昧認為只要如此便能解決當前諸多問題,另外針對幾個最近構成的議題可以做些回
應。
這次地方議長跑票的選風,是否暗示著內閣制的問題。
這次地方議會跑票歸咎幾個原因:
1、長期依賴媒體不夠重視
因為長期議會結構均由國民黨佔優勢,故而媒體多不報導,但這次由於民進黨九合一大贏
,連帶在地方議會有所斬獲才有較多重視,因此讓地方議員認為有機可趁。
2、反應SNTV制的種種問題
其實我們地方議會選制用的正是我們過去最為人所詬病,而且全世界只剩下台灣(的地方
選舉)跟萬納杜在實行的SNTV制,此制下讓議員只需要經營自己的基層,動輒脫黨參選,
選風敗壞可見一斑,這邊姑且不多談這問題。想真正解決必須考慮更改選制,最好是跟中
央國會選制一樣。
3、議長選舉規定「不記名投票」
但綜觀所有內閣制國家(就算總統制的美國),無論對於議長、內閣總理或內閣閣員都是採
用「記名表決」,由於這些種種缺失才是致使這次(也不只這次,只是這次較被關注)跑票
風波的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