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英語:Silent Majority)
指的是一個群體或國家中不表達自己意見的大
多數人。此術語因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1969年11月3日的演講而被世人周知,他的
原話是「所以今夜——我向你們,我美國同胞中沉默的大多數——請求支持」。
但尼克森並不是第一個提出此術語的人。
起源
1831年5月,「沉默的大多數」由當時紐約州代表邱吉爾·C·康布勒朗首次說出[3]。康
布勒朗當時是在抱怨一部聯邦法案未經眾議院仔細審查就被否決。他用「沉默的大多數」
來代指跟風投票的議員們:
大多數總是在踐踏少數的權利,當人們被否認可以有抱怨的理由時、當被人們視為一
種安慰的方法被沉默的大多數在二讀中拒絕時、當這些事情變成我們立法的規則時,國會
將再不能公正地代表一個共和國的人民。[3]
1883年一位筆名為「A German」(一個德國人)的匿名作家在英國季刊《當代評論》上為
萊昂·甘必大寫了一篇悼詞。在提到1870年代的法國保守派時也用到了這個詞。
後世的使用
2012年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中,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電視節目《時事縱橫》中表示
,覺得香港沉默的大多數都是支持推行科目的,惹來社會各界批評違反邏輯。
2014年台灣太陽花學運時,駐美代表金溥聰用「沉默大多數」來指在抗議活動中未表態的
大眾,並稱少數人高音量有時不代表沉默大多數人的聲音。
學運結束後群眾包圍中正一分局,部分民眾聲援台北市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
基隆市議會議長黃景泰聲稱,此因激發社會沉默多數的不滿所致。
「沉默的多數」也作為挺一分局或反反服貿者的自稱。
到現在在台灣某些人喜歡以沉默的多數自居,
好像立場跟別人不一樣,低調不想表達,
就稱自己是沉默的多數,
表現像大多數人們的聲音在我們這裡,
有沒有自稱自己是"沉默的多數"有種酷酷的感覺?
有掛嗎?
可是柏拉圖所說
「良善的人若對政治冷漠 就要被比自己差的人管治,作為懲罰」
沉默不就是放棄自己的權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