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如下
1. 沒有找到高獲利的產業做為接續
社會就跟一家公司一樣,需要不斷找到高獲利的產品作為社會獲利來源,養活一個已發展的社會靠一家台基電或聯發科是不夠的,要往更上層的社會發展前進,需要更多高利潤的企業,來帶動整個社會。
2. 人口紅利不足
像美國、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國家,人口眾多,光是國內消費市場就可以撐起某些產業的消費基礎,再利用這些基礎收入來發展國際市場,如小米手機、美國咖啡、甜甜甜連鎖店、中國滷味連鎖事業,比較容易可以創造一部分高收入圈子,再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3. 產業外移
許多工廠或民生消費事業,在勞工成本及生產成本壓力下,陸續移至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尋找低成本(低人力成本)或更多機會(東協關稅減免),國內工作機會減少,也讓人才流失,這造成國家稅收降低(公司在台只設辦公室或OBU 公司)。
4. 綜合上述原因產生的循環效應
一個社會發展,需要高收入的行業作為領頭羊,進而帶動國內消費提升,提升生活品質,才會對民生消費有所需求與要求,民生工業除了外銷市場外,也可以利用內需市場作為支撐或調節,有了內需市場的支撐,就比較容易帶動整體社會發展,增加工作機會與增加民生消費總額,穩定國內產業的整體性。反之,只要上述任一因素發生,就會動搖整個社會的穩定性,造成惡性循環,社會發展只會更糟糕。
要提高臺灣民眾收入,得要找到可以出口的高利潤商品,並讓錢留在臺灣,才能帶動整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