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illerD (殺手D)》之銘言:
: 實在不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要幹嘛
: 就算要編進去有種就各思想流派都編進去阿
: 孔孟思想被捧個跟殺小一樣
: 還有就是文言文
: 一堆之乎者也的 讀了也用不到
: 你他媽你們大前輩老子都不老子那位都在追求白話文了
: 你們還在走回頭路
下面恕刪
我得這麼說,華人世界的迂腐是來自於法家,
而不是孔孟。
我覺得很多人很仇視孔孟,
認為儒家迂腐而造成十九世紀中國被外國屌打,
但敢問諸子百家,
哪家談民貴君輕? 哪家談以直報怨?
還記得孟子在齊宣王面前講"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嗎?
中國歷代,哪個統治者是真正拿儒釋道三家的哲理統治?
很明顯的,從來都沒有過,每個統治者都是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
還是最險惡,申不害、韓非之後,談"術"的法家。
其實這種仇視孔孟的心理,就是從胡適一派來的,
當時胡適打著全面西化的號召,如今還有多少人知道胡適這個人?
年輕一輩哪個尊崇胡適? 胡適也只是一個時代下的野火,
當下猛烈,燒盡原野,而後雨落熄滅,野草又生。
如果各位有研讀過中國哲學,
一定可以體會到戰國的儒、道
以及韓非、申不害之前的法家,
思想高出當代大概千年以上,
統治者如果以這三家統治,中國就會比西方更早進入民主法治。
可惜韓非、申不害這種談"術"的法家,
對於君王而言太有誘惑力了。
在此之前的商鞅,雖然缺乏人性,但致力於法的客觀化,
當時秦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類似日治時期的台灣,
強調法的執行與遵守,這是法治社會的前身。
但導入了"術",法就受到君主的主觀左右,
想幹嘛就幹嘛,以法制國而不是依法治國,
從那時開始,中國就是這樣以法制國至今,
管你君主是念佛還是幽談,或是現在共匪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都只是法家君權獨裁的包裝。
法家其實是後世將思想相近的一群人,
編聚在一起而稱,但法家缺乏人性,
這些人多互不認識,但大多不得好死,
看看商鞅、韓非、李斯這類就可得知。
而更早期的管仲、子產,其實是後世強編,
跟一般所認定的法家人物,相差甚遠。
而從這就可以知道,談禮也談仁義的儒家,
就高法家一個層次。
孔子曾說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裡面就蘊含了現代法理,
嫌犯直系血親不做證人,為嫌犯隱瞞也不會被追究。
孟子被學生問到:若瞽叟(舜的父親)殺人,舜該怎麼辦?
皋陶(當時的執法)又該怎麼辦?
孟子回答皋陶應該執行法律,
接下來舜的部分可屌了:
「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履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這句話被後世許多學者罵翻,
可是如果以成熟的民主法治國家觀點來看,
就能了解孟子這句話的價值在哪,
也能理解若中國真正行儒家之道,早已進入民主法治。
在更高層次的,就是道家了,
當你能了解老子所談的"有""無",
還有"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的"真",與"德仁義禮智"的偽,
理解老子所求真正理想和諧的世界。
台灣國文教育最失敗的,
就是沒有釐清,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
中文學者似乎都不肯以理性分析,而一味地強調背誦,
以及與出題教授的上下交相賊。
國文老師也吃這套,對於戰國諸子根本沒有用心教,
倒是那些唐宋文人的放屁覺得香到不行,
捨本逐末,讓孔孟被汙名化,以為中國哲學比不上西方哲學,
哀,這是華人世界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