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vepork (我愛豬肉不愛牛肉)》之銘言:
: 1. 民國成立名義上一統中國的第一人
: 2. 領導八年抗戰成功暨太平洋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
: 3. 日本向蔣介石遞交投降書
: 4. 讓中國能夠成為世界五常
: 光是這四點 是不是就讓蔣介石成為中國近代四百年最戰功彪炳的頭號武將?
: 如果有人不同意 能否告訴我你覺得誰能夠取代甚至取代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和成就
: 謝謝!!!!
正解就是蔣公很會打戰,但時運不佳,和最終運氣擦身而過@@
有別於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蔣介石面容哀慟。
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將的葬禮上,
蔣介石對這位於北伐、剿共期間盡心盡力的老將感傷不已。
蔣 公 也 知 哭 哭
http://ppt.cc/dnRe
蔣介石在30年代,一共對中共發動五次圍剿,
1934年10月,
紅軍於江西瑞金被迫棄守,展開震動中外的“長征”,
毛澤東率領八萬八千人突圍,
在兩萬五千里的大考驗下,
完成艱巨的任務,雖只剩六千人生還,卻在陜北立穩了腳跟。
二萬五千里長征
http://ppt.cc/Rm2T
1949年,蔣介石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
這年他六十二歲。
自1945年抗戰勝利後,
短短四年間,國民黨部隊被解放軍節節逼退。
原本蔣介石思忖既能度過險惡的八年抗戰,
對打擊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滿滿。
然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激起經濟的動蕩,
人民對中央失去信心,這成為國民黨頓失政權的最大原因。
抗戰期間,
蔣介石尚從容自若,而在國共內戰後期,蔣介石屢屢情緒失控,大聲咆哮。
蔣介石在寒風中校閱部隊。
蔣介石在戰事連串失利間,
1949年金門的“古寧頭大捷”,
卻使國民黨得到舒緩的機會。
1950年突然引發的朝鮮戰爭,成為兩岸分立的歷史轉折點。
之後兩岸各自發展,歷半世紀余。
蔣在臺初期亟思反攻大陸,
只可惜主客觀形勢時不我
反攻大陸,淪為口號。
50年代國共雙方仍在臺灣海峽激戰,
1958年“八二三炮戰”在金門上演,臺灣立於不敗,再次度過危機。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來臺訪問,
蔣介石一身筆挺軍服,前往松山機場迎接。
艾森豪訪臺象征著中美友誼堅固不渝。
艾森豪是歐戰的英雄人物,
蔣介石則結合中國各黨各派進行八年抗日戰爭,
兩人都是二戰代表人物之一。
在美蘇冷戰時期,臺灣成為美國在遠東防堵共產勢力的一座堡壘,
美國政府將物資和軍隊輸往臺灣,使蔣介石無后顧之憂。
1960年臺灣同時發生“雷震事件”,
雷震組黨失敗,推遲臺灣民主化的進程。
此一時期美國政府因為與蔣介石友好,並未對蔣箝制臺灣民主而表示不滿。
蔣介石拄著手杖,坐在竹椅上,
留下這禎臺灣人熟知的照片。
照片中的蔣介石,是個慈眉善目、樸實無華的老人。
蔣介石一身極具爭議,
但是他的簡樸作風、平實平淡的生活習慣、
不講究奢侈派頭,是比較為人民所公認的。
這種風格雖然不見得影響妻子宋美齡,
但是與蔣經國極為相似;蔣經國的簡樸隨興更勝於蔣介石。
蔣介石的健康狀況,直到1972年8月的一場意外的車禍,才急速下降。
蔣介石的座車被一名少將的座車撞上,
使蔣必須接受長期治療,不堪其苦。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享年八十八歲。
當時臺灣人民普遍表達哀慟之情,元首“駕崩”,
下跪就成為自然之舉。
無論這是不是“造神”運動下的荒謬行徑,
但是當時許多官員和老百姓向蔣介石行跪拜之禮,
確實是出自真情,
如同中國風俗中子女對已故父母行跪拜之禮一般。
直到1988年蔣經國逝世,
盡管跪拜者較為減少,但人民慟失偉大領袖之情仍溢于言表。
以前臺灣人書寫“蔣公”二字,必須在“蔣”字之前空一格,
以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