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有沒有路名命名的八卦

作者: medama ( )   2015-01-18 20:54:09
※ 引述《lenvalentine (Len)》之銘言:
: 台灣到哪裡都有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
: 然後繼續延伸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北路一段、中山北路二段
: 要不然就是拿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直接套一套
: 連都市重劃區的路也這樣命名
: 真是有夠無言的
: 可以訂一些生活化一點路名
: 青石路、花園街、雨漱街、蔚山路
: 百合街、玫瑰路、桔梗路
: 夕輝路、日照街、彩虹路、春雨街
: 有沒有台灣道路命名的標準跟依據的八卦
wiki就有啊
根據台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第3條規定,道路寬度超過15公尺以上者為路,
在8至15公尺間為街;道路寬度未達8公尺者為巷弄;此外,路寬超過25公尺且具重要性
(如堤頂大道)或跨區性者(如仰德大道、市民大道)則可編訂為大道。
因此道路依路幅由大而小,分為「大道」、「路」、「街」、「巷」、「弄」、「衖」。
而「大道」、「路」或「街」的分支為「巷」,「巷」的分支為「弄」或「衖」。
道路命名方式
1967年改制前轄區的路街,多以大陸地名(如迪化街,長安西路)、古今人物(如中山北
路,羅斯福路)、古文訓示(如四維、八德)等為命名原則。
新建道路,常取本地名稱、祝福願景、自然景觀及機關建築等為名。
北投、士林、內湖、南港、景美、木柵等1968年才併入地區之道路,其命名方式與市區不
同,不完全符合上述規定。至於巷弄,則以其接鄰之路街或巷之門牌序號作為巷弄編號;
但北投與士林區還有留有數條以文字命名的巷(非數字)。
命名沿革
日治初期台北市並沒有為道路正式命名,但有延續清代「○○街」稱呼的小字命名道路兩
旁街廓(參見臺北市 (州轄市)),部分較長道路更有分丁目,如北門街三丁目表示今博
愛路在開封街以北的區域。
1926年台北市改正町名,市區數個街廓劃為一町,町內通衢便通稱「○○町通」。如今館
前路兩側當時劃為表町,館前路即俗稱為「表町通」。其它尚有榮町通(衡陽路)、大和
町通(延平南路)、京町通(博愛路)、本町通(重慶南路)、太平町通(延平北路)、
永樂町通(迪化街)等等。另外也有以當時地標命名的道路俗稱,如紅葉橋通(南京西路
);或紀念裕仁來台命名的敕使街道(又稱御成街道,中山北路)。
臺灣光復後的1946年,台北市政府以剷除日本色彩、便利記憶、紀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
主義與顯示政府首長為原則擬定改正街路名稱,新擬定的路名多數為清代使用的舊稱,一
部分延續日治時期日本色彩較輕的町名(如位於蓬萊町內的蓬萊街,今撫順街),以及三
民路、博愛路等訓示路名。[2][3]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改不到兩年的台北街道名稱全部改為以中國大陸地名為主
的街名,並由街廓範圍,改以線型道路為範圍。[5]命名的方式,以上述分界的經緯道路
,將台北分為四大區,放大投射為整個大陸,依其原有大陸地名位置置用於相同區位的台
北街道名。這些地名包含大陸之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為主)、城市史蹟(以
街名為主),例如:東門外街依其東方位置改為徐州路,下奎府中街依其北部位置改為承
德街(今承德路),八甲街依其西南方位置改名為桂林街(今桂林路),龍山街依其南方
位置改名為廣州街。
之後台北市的路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隨著都市發展的腳步,陸續完成都市計畫道路的
開闢工作,誕生了不少新路。新路路名中有延續中國大陸地名的(如西藏路、敦化南北路
)、紀念性質的(如辛亥路、光復南北路)、本地地名(如大安路)等等不同的命名方式
。1968年併入台北市的北投、士林、內湖、南港、景美、木柵地區除沿用原有路名外,也
有部分與舊市區幹道相連者以幹道路名加以延伸,與舊市區路名相同但不相連的道路,則
可能透過改名或是「路、街」、分段有無等做為區分依據。
因為都市重劃等理由,部分原已命名的道路可能改名、降為巷弄或消失。
作者: MMMB4219 (魯蛇剋星 3M哥)   2014-01-18 20:54:00
八卦是 忠孝東路8段房價屌打大同萬華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