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ukaseen (微笑炸彈)》之銘言:
: 中國的歷史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還先後建立了外族政權元朝跟清朝。感覺長城一點
: 屁用都沒有阿!不如把修築長城的人力省下來發展農工業國力還會比較強吧?勞民傷財搞
: 那玩意幹嘛呢?
: 有沒有萬里長城根本沒必要蓋的卦?
先講結論,長城這個設施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的時間中,都能發揮作用,
前提是中原政權足以支撐長城的防禦體系,和遊牧民族沒有結成夠強大的聯盟;
至於中原政權和遊牧民族結為一體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長城並不單純是一條從山海關拉到嘉峪關的城牆,
完整的防禦體系還包括了往草原深處插入的要塞、烽火台等等設施,
以及長城後方的守軍營地和道路系統,歷代修長城也包括維護這些前後方的建築物。
若是草原上出現不尋常的活動,比如說敵軍集結之類,
長城守軍便能透過烽火台傳遞訊息,用前線要塞先發制人,或調動關內部隊馳援等等,
只要中原政權穩定,這套防禦模式通常都能發揮效用。
而事實上,長城只有在險要之地才會設置城牆、碉堡、關隘這些大型建築,
其他地方不只沒有城牆,而且多半只是夯土加上壕溝,以及幾個烽火台上的少量駐軍
但這樣用於對付小規模的突襲就夠用了。
游牧民族難搞的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機動力,也就是騎馬部隊,
換言之,只要能擋下他們的馬,阻止他們快速移動,
爭取到反應時間後再藉由人海戰術就能取勝,
壕溝和夯土牆對人而言雖然很容易翻越,但馬卻過不來,
遊牧民族也沒那個時間和資源在那邊慢慢破牆。
羅馬帝國早期的那些邊境防禦系統和中國長城有點類似,
他們都是網狀而不只是線狀,目的在於爭取時間讓後方的軍團組織反擊。
不靠長城防守的情況可以參考一下北宋,
當時遼國擁有燕雲十六州,可以直接從長城以南發動攻擊,
加上黃河以北完全是平原,等到汴京方面接到消息時,遼軍通常都快開到黃河北岸了;
而且汴京城四周無險可守,不像洛陽位於盆地之中,四周還有關卡,
只要敵軍一過河,汴京城很難長期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