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揭密:蔣介石組白團 想超越日本
聯合報 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
在中日台三角關係敏感互動之際,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
白團」中,揭開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的神秘面紗,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
形象之下,更具真實的人性一面;他亦指出蔣介石「學習日本、利用日本」的歷史意志。
野島剛長年在「朝日新聞」工作,曾任駐台北特派員三年。二○○八年夏天,他在美國史
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閱讀「蔣介石日記」時,發現在一九四九年前後有許多關於白團的記
載,於是他開始蒐集散落美、日、台的資料,取得「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日記、家書
等,並訪談相關人士,耗時七年完成著作。
白團誕生於國府遷台前夕,台灣在國際上孤立無援,蔣介石與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籌
組日本軍援組織,其命名源自前日本陸軍少將富田直亮的中文名「白鴻亮」。白團在台灣
展開軍事教育以重建國軍,也負責建立精銳部隊,擬定反攻大陸計畫。
野島剛指出,日本對蔣介石與白團有兩種極端看法:一是右翼觀點肯定蔣介石「以德報怨
」,讚揚白團的軍援行動;另一是左翼觀點,認為蔣介石是差勁的領導者,刻意忽視白團
歷史。
當時白團不只為了「報恩」,也為了「謀生」。野島剛說,年富力強的日本軍官,與其返
鄉務農,寧可留在台灣,不但薪水優渥,還有日語通譯官、專做日本料理的廚師、專屬醫
師、專用車輛和司機,還被當成教師敬重,也能將知識和經驗流傳後世。
從白團成員戶梶金次郎的日記中,野島剛發現,每到年底「白團」就會跟我國防部談判加
薪,並達成若干協議,包括「在台灣包養女性要多所節制,至少不要太過明目張膽」。當
白團於一九六八年解散,「其實他們並不想回去日本」。
野島剛無意藉白團密檔研究,對蔣重新評價。但他指出,蔣介石真摯以日本為學習對象,
投入「學習與克服」的過程,召喚白團來台,其內心意圖「超越日本」;重新理解蔣介石
,不只對台日關係,且對中國現代史的理解,都有助益。
http://udn.com/news/story/6656/66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