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ummyHistory板看到相關資料
寄件者: . Mirage (ulysses1113@hotmail.com)
寄件日期: 2013年7月31日 下午 02:02:17
收件者: drnh@drnh.gov.tw (drnh@drnh.gov.tw)
請問國史館館長
孫文為什麼可以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呢??
辛亥革命時
湖北的革命團體共進會與文學社
在組織關係上與孫文的同盟會一點關係也沒有
而且當時孫文在美國
看了報紙才知道
就表示此次革命並非孫文所領導
也就是說這次革命與孫文沒有任何關聯
後來各省獨立後
是袁世凱與革命黨暗通款曲
逼迫清朝皇帝下台並共同建立中華民國
孫文在武昌起義、逼迫清朝皇帝下台、建立中華民國的過程中
全部都是跑龍套的角色
那請問國史館館長
為什麼跑龍套的孫文會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袁世凱在建立中華民國的過程中有正面、積極的貢獻
為什麼歷史課本卻說袁「竊國」??
要講貢獻程度的話
袁世凱應該比孫文更有資格被稱為「國父」吧!!!
請國史館館長及本案承辦人詳細回答
謝謝!!!
後來在昨天才收到回覆
發現國史館的承辦人員也有拜讀版大的書XD
也對版大的論點進行反駁
實在是看得霧煞煞
不過他卻有一點說的沒錯
就是在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確實沒有能力在史料之中發掘真相
容易造成人云亦云
後來仔細拜讀他的論點
在本版好像沒有討論過
貼出來給大家參考
謝謝唷!!!
國史館民意信箱 (drnh@drnh.gov.tw)新增至連絡人2013/8/13 相片收件者:. Mirage
寄件者: 國史館民意信箱 (drnh@drnh.gov.tw)
寄件日期: 2013年8月13日 上午 10:37:33
收件者: . Mirage (ulysses1113@hotmail.com)
親愛的Mirage,您好:
有關孫文被尊為中華民國國父之因,本館研究人員回覆如下,請參閱。
敬祝
道安
國史館 敬上
十九世紀末葉的中國,猶如汪洋中的破船在風雨中蹣跚不已,在日益腐化的清廷專制
統治下,面對列強無力自保。幸而有知識份子的覺醒,尤以孫中山先生首倡革命,推翻滿
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功績最大;民國成立之後,歷經帝制復辟與軍閥割據等紛擾,中
山先生仍堅定不移地發起護法運動,創建中國國民黨,領導國民革命,終於在他身後由廣
州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完成中國統一。
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等政治綱
領,影響中國至深。他的一生為革命事業奔走,是凝聚海內外華人社會的精神導師,也是
今日兩岸人民共同敬重和推崇之偉大革命家,中華民國尊為國父,中國國民黨尊其為總理
,即便對岸的中國共產黨亦尊為「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革命貢獻無雍置疑。
有關中山先生國父尊號的授與,以及在推動中國近代革命與民主進程上的貢獻與評價
,國人早有定論。即使近年偉人崇拜不興,社會翻案之風盛行,然而各界對於國父擘畫全
局的卓知先見,知難行易精神的景仰,依然難以動搖。以下將就本館館藏史料,結合相關
研究討論、出版品與網路消息,為解答民眾投書質疑,提供意見參考,茲答覆如下:
一、有關國父尊號的出現、習用與定制
中山先生於民國13年11月自廣州北上,籌備召開國民會議,然而年底已感身體不適,隔年
3月12日終於病逝。在先生逝世不久後,社會各界出於對先生一生從事革命志業的景仰,
尊稱為「國父」,並逐漸成為民間的通稱。最早在報刊上稱孫中山為「國父」,是盧紹稷
在孫中山逝世當日所撰寫的〈東西兩國父〉一文,文中說:「孫先生為三民主義而鬥。四
十年如一日,幾死者十餘次,其精神毅力、功績,較之華(盛頓)氏有過之而無不及,理
所當然應為國父」;3月31日在《國民日報》要聞與《民國日報》社論中皆已尊稱「國父
」(詳附圖一);各界送來的輓聯悼詞中,也有好
些尊稱孫中山為「國父」,如《民國週刊》同仁的輓聯:「國父云亡,白叟黃童齊下淚;
邦人多難,淒風慘雨浩傷情」。
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先生任命的建國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
巨型素花橫額,當中大書「國父」二字,唁電輓幛亦皆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
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而當時臺灣同胞儘管在日本的統治下,但亦非常感念中山先生
,紛紛舉行追悼會,台灣民報亦尊稱孫中山為「國民之父」(詳附圖二)。
中山先生去世後,蔣中正繼志述業,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中國的統一。國民
政府以孫中山為最高的精神領袖,以三民主義為立國的指導原則,並告祭總理靈位,興建
中山陵以為國家大典必告之太廟。抗日戰爭爆發後,孫中山成為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徵,
中國國民黨與國民革命軍也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
戰。因此到戰爭中後期,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國父,由國民政府通過法令,全國一體
遵行。
為永記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繼承其未完成的革命事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領銜,石瑛
等12人在國民黨五屆中央全會上聯名提案,請中央通令全國各省市,此後尊稱孫中山為「
中華民國國父」。原案全文如下:
總理立承先啟後救國救民之大志,領導國民革命、興中華、建民國、改革五千年專制政體
為共和國家,解放全民不自由之束縛,復興民族,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有自由平等地位,
吾人追念總理締造民國艱難,全國同胞應沒齒不忘總理之偉功大德,擬請中央通令各省市
,此後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崇敬,而示不諼。僅特列舉數項名稱于左:
總理誕辰、總理忌辰、總理遺囑、總理遺像、總理遺教、總理年譜、總理陵墓、總理故鄉
以上列舉各項名稱,應首冠以「中華民國國父」六字,其餘簡稱,則敬用「國父」二字,
僅此提案,當否?伏乞公決。
提案人:林森、石瑛、張知本、戴愧生、姚大海、丁超五、蔣作賓、李敬齋、李次溫、李
綺庵、趙棣華、蕭忠貞。
民國29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一致通過,尊稱總理為中
華民國國父,以表崇敬(詳附圖三)。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
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
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同年
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布明令,規定:一、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
;二、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三、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
此之後,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歷史上確立了「國父」的地位(詳附圖四)。
【附圖一】 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的新聞報導已尊稱「國父」。
資料來源:國史館總統副總統文物館「總統與宣誓」展版。
【附圖二】 《臺灣民報》對於孫中山先生忌年追悼大會的報導。
資料來源:國史館總統副總統文物館「總統與宣誓」展版。
【附圖三】
資料來源:「中央第一四三次常會決議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民國29年3月21日)
,〈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001000
002183A,影像檔號:001016500001006a-07a。
【附圖四】
資料來源:「國民政府訓令」(民國29年4月1日),〈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
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001000002183A,影像檔號:001016500001014
a-16a。
二、有關國父尊號的討論與質疑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國父」尊稱,雖然大眾早已習以為常,然而社會至今仍有部分不同意
見,在此一併釐清緣由。早在1940年代,「國父」之名剛開始以法令推行於世,但在當時
也並非得到所有人都認可。1948年在海外僑界,曾有人投書於紐約華文媒體《中美週報》
,質疑孫中山的國父地位:「(吳)敬敷先生……先生屢稱孫文為國父,弟殊不解。我知
美國稱華盛頓為國父,係因其無子,國人哀之,故稱他為父,為開國先鋒也。但孫文已有
子有孫,何以亦稱他為國父?若曰他是開國元勳,弟知武昌起義時,他仍在海外演說,要
打倒滿清。若先生必曰他是元勳,敢問法國之開國元勳,法國人亦稱他為國父乎?以先生
之大才,何患不能行其道,何必與國民黨暗送秋波?愚直之言,幸祈見諒!讀者關澤啟。
」該刊主編吳敬敷回應道:「泰西各邦,凡有大功於國家而為人民所敬愛感戴者,尊稱之
為『國父』。美國人稱華盛頓為『國父』,正所以表示『敬愛感戴』,並非『哀其無子』
。吾人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只是表示『敬愛感戴』而已,絕非對國民黨暗送秋波,
因孫中山先生並非國民黨所私有,而其對國家之功績,則史家早有公論也。」
爾後共產黨襲捲大陸,國民黨退守臺灣,雖然國共隔海對峙半世紀,然而對於孫中山
先生堅持革命路線,在兩岸都得到極高評價。直到後冷戰時期百家思想爭鳴,社會流行翻
案文章,臺灣本土勢力提出「建國」論述,重新檢討「國父」定位;21世紀之後,大陸學
界也開始出現對孫中山的負面評價,甚至為臺灣部分人士援引,反孫中山的思潮正方興未
艾。
自2001年,香港《明報月刊》6月號及10月號製作《重評近代史》專題和《辛亥革命
九十年──再論孫中山》特輯,廣州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在該刊7月號發表〈對於孫中山
史跡的質疑-護法運動與法治的歷史經驗〉一文,引發了一場對於孫中山歷史地位評價問
題的爭論,在香港有作家容若的〈也談孫中山之五大罪-評袁偉時關於護法的“翻案”文
章〉(《明報月刊》2001年10月號),在臺灣則有《傳記文學》2002年3月與4月號兩期(
第478-479期)刊出胡志偉〈多無據偏多寫語不驚人死不休-誣蔑孫中山先生“五大罪狀
”是指桑罵槐〉一文,對袁偉時的文章作出反駁。
袁偉時認為,辛亥革命後中國所以沒走向民主,孫中山應負很大責任。後來袁世凱專
權,孫中山不是通過尋求國民黨佔多數的「國會」解決,走憲政民主之路,而是發動「二
次革命」,並把國民黨改造成幫會式的組織,所有中央委員會的決議,孫中山都有最後否
決權,走的完全是獨裁之路。他的意見為中國流亡海外的異議人士曹長青所援引,2006年
2月3日在臺北的《自由時報》刊出〈孫中山不是國父〉,認為:孫中山在臺灣,被不少人
稱為「國父」,那是國民黨長期洗腦、壟斷歷史的後遺症;未來中國也不會把孫中山視為
「國父」。不僅因孫中山和國民黨的獨裁歷史,當中國不把滿清作為外來政權,那麼邏輯
上就不存在「國父」之說。
袁偉時又接續該一論述,在香港發行的《陽光時務》周刊第4期(2011年10月6
日)專題「丫革命:辛亥百年,革命尚未成功」刊出專訪〈是誰毀了辛亥革命〉,直接點
明「孫文頭上的帽子,有不少A貨。……另一頂更大的假帽子是『國父』。這就涉及他的
歷史定位了。」他指出,1911年孫文一直在北美籌款,遠離革命活動的中心,談到武昌起
義,明顯與孫中山沒有多大關係。孫文和國民黨沒有完成從革命組織向民主政黨的轉化,
沒有把健全民主、法治作為首要任務,錯誤地發動「二次革命」,讓袁世凱找到藉口,使
國會停止運作;發動歷時五年的「護法戰爭」,對國家發展了無建樹;發動北伐戰爭,結
果建了一個專制的黨國體制。他說,美國也有稱國父的。但這是民間的評價,而且說的是
一些人,即所謂建國諸父;不像中國自古以來就奉專制帝王為神,寫入法律,動用暴力,
動員暴民,誓死捍衛。
袁偉時對孫中山的負面論述,也對臺灣的網路社群有所影響。於臺灣最大的BBS批踢踢實
業坊擔任歷史討論群組的「架空歷史板」板主的網路作家藍弋丰,最近有關清末民初歷史
的發表作品裡,可以看到不少相關論點,如〈橡皮推翻了滿清〉、〈國慶日應該是3月1日
〉、〈清末民初的革命「烈士」們〉、〈袁世凱與孫文之誰偷了大總統〉等部落格作品(
以上詳見http://plamc.pixnet.net/blog/category/1540269所列各篇),並結集修訂出
版了《橡皮推翻了滿清》(臺北:秀威資訊,2012年12月)一書,今年初獲得金鼎獎,是
出版市場的暢銷書,對臺灣本地許多讀者的近代歷史觀念影響很大。他對孫文評價極為低
劣,認為他歷次發動革命都告失敗,只是在海外用拼拼湊湊的學說宣傳募款,對武昌首義
既未參與也不知情,只是趕回國內收割成果,當選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取位不正,所以才
會限期「還給」袁世凱;反而是袁世凱在清末便主導整個中國近代化,有具體的治國理念
,為南北談判議和雙方眾望之所歸,就任民國大總統實為當之無愧。
就「國父」一詞來說,藍弋丰認為,「看完本書(《橡皮推翻了滿清》),我們可以說促
成滿清滅亡的原因很多,但偏偏就是沒有孫文在內,如何能稱之為推翻滿清、創立中華民
國的『國父』呢?……所以『國父孫中山革命十一次最後成功』這句話真是無處不與史實
相反,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頁397-399)這樣的翻案文章,以新奇有趣的筆調嘲歷
史的荒謬,又加上引用海內外學者來背書,看在厭倦教科書內容的年輕學子眼中,既不能
重新體認革命年代的先烈精神,亦無法在沈重的歷史檔案裡發掘真相,遂形成一股不辨是
非的風潮,在人云亦云中將孫中山先生的貢獻一筆抹煞。
在學界好新說以立異的風氣之下,孫中山的革命地位不斷受質疑,甚至引述當時的小
道消息,認為他是宋教仁案和程璧光案兩件暗殺疑雲的背後主使者,又與日本私下簽立「
中日盟約」,以作為日本侵華的張本,被描繪成出賣同志、借刀殺人的大陰謀家和大賣國
賊,欲竭力毀壞其建國地位。時至今日,在辛亥百年之後,史家面對中華民國建國史的各
種新說,實有必要立正去邪,重新追索過往史跡,復加以同情的理解,撫今追昔,還原歷
史的本來面貌。
三、重新審視孫中山對中華民國的貢獻與評價
我們回歸歷史,探討辛亥革命成功與民國建立的歷程,或許可以還原孫中山在革命建國的
地位,重新檢視其貢獻。不可否認的是,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鬆散的組織,多數革命
起義事實上並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部分是由黃興與其共同籌劃與統帥;而孫中山在堅
持革命救中國的政治生涯中,也曾因路線問題引起同志猜疑,造成革命陣營分裂,如同盟
會時代之章太炎、陶成章即領銜反對孫中山;中華革命黨時期則有黃興、李烈鈞、柏文蔚
、譚人鳳、陳炯明等人不願加入服從領導。此外,孫中山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或許
並未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貢獻,而必須獨尊其功。然而,就當時事實而論,孫中山在倡
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於領導者的地位,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
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在武昌首義中,他作為精神領袖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
在海外知名的史學家唐德剛教授的名著《晚清七十年》的〈從「企檯」到「總統」〉
章節裡,他根據口述訪談的材料,提出「武昌起義時孫文在美國丹佛打工」這一說法,認
為當時孫文窮困潦倒,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城的一家中餐館打工做「企檯」:
據一些私人記述,中山此時日常生活都很難維持。武昌起義期間,他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
城(Denver,亦譯但維爾或敦複)一家盧姓唐餐館中打工,當『企?』(粵語茶房)。…
…一天他正手捧餐盤自廚房出來為客人上茶時,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聲說:老孫,你
有份『電報』。說著,那同事便把那份來電丟到『老孫』的餐盤中去。中山拆閱來電,不
禁喜出望外。
證明孫中山與武昌起義的發動毫無關聯,只是順勢接收成果。這種說法為孫中山在海外時
生活之困頓,提供一個「跑堂」的形象,完全與國內的革命情勢無涉,在得知武昌首義成
功的一刻,似乎苦盡甘來,可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然而此一說法,在新史料的出現後,已證明只是街談巷議,不足為信。海外民主人士封從
德在美國發現孫文在武昌起義當天的一封親筆信,可以糾正這一流行的錯誤認知(網址
: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2/sunyaxian.htm)。就在武昌起義發動的十
月十日,孫文在猶他州鹽湖城邊一個小城市Ogden的一家名叫Marion的旅店內,用旅店的
信簽給美洲同盟總會會長李是男寫信,提到不久前(8月30日)他應黃興要求,讓洪門籌
餉局電匯至香港的一萬港幣並不夠,希望再籌足一萬寄去。根據這封信,武昌起義時孫文
並不在丹佛,而是在猶他州的Ogden;當時孫文正忙於四處演說籌集革命資金,且卓有成
效,既無閒心也無必要在中餐館打工做「企檯」。根據孫中山自己的說法(《孫文學說》
第八章〈有志竟成〉),其實在辛亥革命爆發10多天前,他就收到黃興要求匯款電報,當
時有些遲疑是否需立刻回覆,後直到辛亥革命爆發隔日,在報上才曉得革命軍佔據武昌。
再由著名學者蔣夢麟的名著《西潮》,第十章〈美國華埠〉裡的親身經歷,也可以印證孫
中山對於國內革命形勢的演變與武昌起義即將發動的消息,並非一無所知:
1911年10月8日,大概晚上8點鐘左右,孫先生穿著一件深色的大衣和一頂常禮帽,到了《
大同日報》的編輯部。他似乎很快樂,但是很鎮靜。他平靜地告訴我們,據他從某方面得
到的消息,一切似乎很順利,計劃在武漢起義的一群人已經完成布署,隨時可以採取行動
。兩天以後,消息傳至舊金山,武昌已經爆發革命了。這就是辛亥年十月十日的武漢革命
,接著滿清政府被推翻,這天也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可見得以「武昌起義時孫文在美國丹佛打工」來作為「孫文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沒有直接關
係因此貢獻不大」這種說法的根據,是靠不住的。這樣的推理導致了很多人的誤解,構成
對歷史的扭曲與誤讀。至於革命爆發之後,孫中山周遊在海外各國之間的情形,也是為革
命事業所奔走:
時予本可由太平洋潛回,則二十餘日可到上海,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乃以此時吾當
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埸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為更大也。故決意先從外交
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道過聖路易城時,購報讀之,則有「武昌革命軍
為奉孫逸仙命令而起者,擬建共和國體,其首任總統當屬之孫逸仙」云云。予得此報,於
途中格外慎密,避卻一切報館訪員,蓋惡虛聲而圖實際也。……(《孫文學說》第八章〈
有志竟成〉)
孫中山並未立刻歸國,反而遠赴歐洲,主要是為了運用他在倫敦被難後的國外聲望,對英
美德法四國政府與銀行團要求拒絕貸款給滿清政府,並且支持中國革命,同時也是擔心列
強不能理解中國革命,如同在義和團與太平天國時期干預中國內戰,與滿清軍隊聯手攻擊
革命軍,導致革命失敗。
流亡海外的中國近代史學家辛灝年,撰有〈誰背離了辛亥革命〉一文,詳細剖析孫中
山在武昌起義的歷史地位(http://www.ntdtv.com/xtr/b5/2011/04/22/atext521460.htm
l):
第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武昌起義是由武昌的“共進會”和“文學社”共同發動的。姑且
不說這兩個團體和他們的負責人與中國同盟會不可切割的關係,單說共進會的軍事部部長
原名叫做孫葆仁,為了發動革命和起義,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孫武”,把自己的字改成
“遙仙”。為什麼?因為,孫中山名“孫文”,字“逸仙”。然後,滿武昌到處都傳說著
,正在準備的新軍起義,就是孫文的弟弟孫武領導的。這一來,青年學生和新軍裏的革命
黨們立即振奮起來,紛紛要求參加起義和革命。孫葆仁改名孫武以後,就有大約1500個新
軍戰士參加了革命黨。後來,辛亥革命先驅張難先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說過這樣的話:
“在當時的中國,人人心裏都有一個孫中山的形象。許多青年人甚至想跑到海外去追尋他
,去跟著他革命。”因為孫中山這個名字,就意味著“革命”,一個要“推翻專制、創建
共和”的革命。如此,請大家說,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究竟跟孫中山有沒有關係?
第二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武昌起義的發動者們曾經因為製造炸彈的關係,一下子暴露了
。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三位元烈士當天被抓,被砍了頭。但他們三個人在赴義之前共
同喊出的口號是:“孫中山萬歲!未死同志萬歲!”如此,孫中山先生跟武昌起義——辛
亥革命當真沒有關係嗎?
第三個例子,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孫中山在哪裡?在美國。美國的一家英文報紙畫了一
幅大漫畫。孫中山先生左腿站在美國的海岸上,右腿跨上了中國的海岸,上面寫著“孫大
總統”四個字。是美國報紙登的。我們黃花崗雜誌曾經發表過這幅鉛筆畫。可是,當國內
打電報打給他,要請他回來當總統的時候,他做了兩個決定。一個決定就是把這封電報塞
在口袋裏,沒有告訴過任何人國內要請他回去當總統。這好像是小事一樁,可是不那麼容
易做到,特別是今天在海外的那些朋友們。第二個決定,就是他反而決定不馬上回國。他
到哪裡去了?他從美國到英國,想繞道去跟一家
家西方政府談,談什麼?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支持中國的革命。希望“四國銀行團”能夠貸
款給中國未來的革命政府,而不要貸款給那個行將斃命的滿清王朝,以便他們負隅頑抗。
歷史的事實是,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說動“四國銀行團”,不要貸款給滿清,滿清的軍隊
還要有一通打。因為武昌起義一爆發,清廷就命令袁世凱派他的北洋軍隊到武昌打了三個
月的革命軍。雖然,“四國銀行團”也不支持中國的革命,也不支持由辛亥革命創建的“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但是,他真的就沒有貸款給滿清王朝。這是滿清垮臺的又一個重要
原因,也是袁世凱敢於背叛清廷、能夠逼退“孤兒寡母”(隆裕皇太后和小溥儀皇帝)的
重要國際因素。所以說,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的努力和作為,難道與辛亥革命沒有關
係嗎?現在有幾個“自由派和改良派”的朋友,動不動就說“真正消滅滿清王朝的是袁世
凱,不是孫中山。”這可是大錯特錯了!袁世凱的事情,我在後面會說。
第四個例子,在我講了上面這三個例子以後,我想在座的朋友,只要憑以公心,就能感覺
到辛亥革命怎麼可能跟孫中山沒有關係?他的革命思想,他的革命奮鬥,他那失敗的十次
革命起義,他在海外華僑中的革命影響,他對國內青年的革命感染力和凝聚力,他在人民
追求民主奮鬥中身體力行的那一切,怎麼可能跟辛亥革命沒有關係?沒有他長達十六年艱
苦卓絕的革命奮鬥,就有辛亥革命了嗎?沒有他的中國同盟會戰士們在武漢的策劃、組織
和犧牲,就能夠有武昌起義嗎?沒有他已經在全中國人民中所形成的革命領袖形象和革命
領袖地位,就能選舉他擔任臨時大總統了嗎?何況,由各省軍政府聯合會舉辦的這個臨時
大總統選舉,其中該有多少是已經權利到手的地方改良派人士?甚至大多數代表都與同盟
會沒有什麼關係。還不是因為孫中山的革命聲望太高!所謂眾望所歸。這一切只能說明,
辛亥革命跟他太有關係了,所以,他們才會、也才不得不選他做“共和國的開國總統”!
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講述“辛亥革命之後的孫中山—到底有沒有背離辛亥革命的
原則和使命”了。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成功的貢獻,以宏觀視野和新事證來分析,可避免陷入武昌起義民國首
功與孫中山無涉的迷思。同樣的,袁世凱在當時地位是否穩固,可能也受到今日學者的過
度誇大,不然不會有民國成立之後的北京兵變,與袁世凱拒絕南下就職大總統的事例。孫
中山接受各省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然而為了消弭兵禍、兼顧北方
局勢和中國的統一,願意放棄總統職位,在服從臨時約法的前提下,交由臨時參議院議決
,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此種胸襟與袁世凱廢除國會自命終身總統,日後還鼓動籌安會上
演封禪勸進的帝制復辟鬧劇,何嘗無異於天壤之別。
有研究稱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駐日美軍總部官員在東京霞關外務省絕密外交文書中,
發現了一封大正四年(1915年)3月14日孫中山給日本外務省政務局長小池張造的密函(
日文),附有「盟約案」十一條,並有「孫文」簽名,該密函記載著與日本向袁世凱提出
的「二十一條」極為相似的內容,因而有學者認為孫中山先生也是個賣國賊。然而近年來
的研究證實了該文書純屬偽造,憑這項證據來論斷,更是對孫先山的誣蔑。經美國、日本
和中國專家筆跡與孫中山簽名方式考證,其「孫文」簽名為他人手筆。就連日本《產經新
聞》連載之《蔣總統秘錄》,更是對此信之真實性提出四項質疑。同時,所謂的十五條「
密約」據考證,這個「密約」所刊載時間為1915年4月,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時期,
倘若真有此事,孫中山提出抗議,則會被日本以違反約定而受到反駁。但事實上,孫中山
當時提出嚴正地抗議,日本方面未能有一語反擊,且孫中山對袁世凱以此為交換條件,實
現其帝制野心,看得清楚,怎麼會在此簽訂超過二十一條內容的對外約定?而且這個「密
約」,既未有原件出現,又未見日本方面的協議當事者是誰,根本是無需評論的。
孫中山畢生為革命事業奔走,至死猶呼喊著:「革命、奮鬥、救中國」,如此的時代
偉人,怎能任人顛倒是非,將孫中山說成竊國大盜,而以袁世凱為建國的實力派,甚至欲
變更「國父」尊號呢?可見得史事的正確認識,猶須建立在史德與史觀的價值判準上。作
為中華民國歷史的詮釋者與捍衛者,國史館責無旁貸,並已製作發行《鼎革之際:辛亥革
命與中華民國的誕生》與《民主路上的中華民國》等紀錄片,協助歷史真相的還原與歷史
知識的推廣。希望藉由對於「國父」一詞尊稱,授予孫中山的種種事實原由,作上述各說
的辨駁澄清,可以釐清世人的疑惑,重建對於國史的真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