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魯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英語:Paul Robin Krugman,1953年2月28日-),美國經濟
學家及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年度傑出校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
教授,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1],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魯曼為中間偏左立場,認為要對富人課稅並封殺諸多避稅漏洞,這種立場在2008金融海
嘯和民主黨上台後得到社會較多回響,克魯曼認為對跨國企業「競爭力」有幫助的事情對
全人類其實沒什麼幫助,甚至是負面。
他也抨擊雷根時代吹起的新自由主義資本經濟風潮,認為沒有管制的資本階級是25年後的
今天造成災難的主因,而雷根和共和黨要為了打造這種世界負起最大責任,
在1983年到2008年間的25年中,全美國經濟成長果實落入金融業和跨國企業高層1%的人口
手中,而廣大中產階級所得並沒有增加,還被通膨逐漸變相減薪。
此時為了避免經濟衰退和社會動亂,只能放寬金融管制,鼓勵大家過借貸式的泡沫生活,
這是當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後其他人維持生活的唯一方法,然而泡沫和債務終有到期
的一天,家庭和個人不可能無止盡欠債,災難已經無法避免。[4]
勞工政策方面他主張偏左思維,認為勞工薪資的提升應該建立在集體談判權和罷工權之
上,而不是完全建基教育和自我競爭力提升的理論上,他認為鼓吹教育和自我提升來對
抗全球化與自動化的工作掏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因為教育花費的巨大時間和金錢
成本本身就是一種壁壘;許多出生貧寒的家庭無法跨越導致很難翻身,且全球化與自動
化的浪潮過於強大,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很難抵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