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其實不在於銅像本身,
而在於每個人對於蔣介石這個人的評價與詮釋。
銅像本身可以指涉許多意涵,
而這個意涵會隨著時代與人的認知有所轉變,
最初蔣銅像會在全台廣立有其政治目的,
由於當時的教育與媒體都被黨國所掌控、形塑,
因此除了部分威權體制下的受害者外,
早期蔣的形象何等崇高,問你我父母輩便知,
而銅像則做為蔣的分身象徵,
對多數民眾,特別是外省籍及戰後受黨國教育的新一輩而言,
這個銅像所傳遞的訊息基本上是紀念性、甚至宗教性的,
合乎當時黨國體制下的要求與目的。
然而,隨著黨國體制的崩解,解嚴,政黨輪替,
教育與媒體基本上不再像過去那樣定於一尊,
特別是網路讓資訊吸收更為多元,
蔣的神話早已崩解,頂多就是9.2那麼多,
當代人看見蔣的銅像,和過去的感受已相去甚遠,
一如我父親(金門人)所言,以前看到蔣銅像是何等的敬畏,
現在只覺當時的黨國教育有多蒙蔽,或是勾起年少記憶,
上一代人如此,對年輕人而言就更不用說了,
今天即便全台國中小廣立水母塑像,
但看到水母仍能肅然起敬者,仍然還是那9.2
看到這裡,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教育與媒體,
不同時代的資訊傳播背景,
讓同樣的人存在著不同的認知與價值觀,
去看待一樣的東西(銅像),
進而產生不同的詮釋與感觸。
這也是為何歷史課綱的微調如此重要,
媒體的路線與觀點如此重要,
因為這些東西都牽動著你我對事物的看法,
即便事物本身不變(銅像),但他對你我的意義早已轉變。
因此,談到蔣銅像的議題時,也許銅像本身不是最核心的重點,
而是對於銅像所指涉的人(蔣介石),指涉的歷史(威權統治),
如何被多元、嚴謹、有效的詮釋給社會大眾與參觀者認識,
如果社會大眾能夠意識到銅像所牽涉的人與事究竟為何,
那銅像本身的存在反而能讓後代意識到歷史的存在與荒謬,
這種對歷史的認識也能進一步對當代現況產生作用,
比如說,如果你對早期黨國體制的認識夠深,
就會發現當代某些操作手法仍並無二致,
這點便能有助於你對許多事物的價值判斷。
然而,這也是目前許多跟黨國有關歷史文化資產的最大問題,
那就是這些人仍然用自己的史觀在詮釋這些事情,
因為這些歷史文化資產多數是公共財,
也就是拿公共的資源,去做維護,
卻用私人的觀點,去做詮釋,
所以你會看見許多跟黨國歷史有關的古蹟,
裏頭的詮釋實在讓人不堪入目,或是避重就輕,
今天你若掏出黨產認養這些古蹟要這麼做也就罷了,
這本質上是現代文宣版的國庫通黨庫。
因此,最根本的做法,
是杜絕黨國史觀伸手影響教育媒體文化的詮釋,
一旦這些詮釋能夠做到相對貼近史實,
那這些銅像的意義就不會只有純粹對偉人的紀念意義而已,
反而注入許多歷史性的反思,當這樣的反思越多,
黨國人士仍停滯在既有史觀的現狀就更難維持,
因為許多人看到它們的詮釋只會覺得是joke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