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文長~~~~"
各位版友大家好
因為我之前念書有碰到日治時期市場這塊
所以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為什麼日本人來到台灣以後要處理市場的問題?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討論:
1.稅收不足
有看過台灣BAR的人都知道,日本在甲午戰爭戰勝清朝取得台灣之後,
其實面臨了財政嚴重的負擔與統治台灣的治安困擾。當時能夠替總督府籌
措財源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鴉片與樟腦專賣之外,其實市場的稅收也替
總督府賺了不少錢。在1905年總督府公布〈公共衛生費整理規則〉之後,
將市場也當作公共衛生的管理範疇,透過收買或者徵收將從清代以來自由
經營的市場都收歸公有,並交由當地的街庄來經營(如同現在的鄉鎮市)。
這是總督府要管理市場的第一個理由。
2.衛生&安全堪慮
雖然我們都知道日本殖民時期改善了台灣諸多的衛生環境與防治傳染
病,但是我們對於清代台灣人的衛生習慣其實不是很了解。清代的台灣人
對於肉類的選購標準非常特別,他們認為只有爬滿蒼蠅的肉才是新鮮可口
的,此外對於屠宰之後的內臟血水都認異的棄置在地上,而貓、野、老鼠
在其間穿梭啃食也不以為意,當太陽照射在這些積滿血水、內臟的地上,
那種味道我想是無法想像的,所以日本人來到台灣之後,根本就沒有一個
可以使用的市場。在這裡我要說明一件事情,日本人無法使用台灣的市場
除了衛生習慣之外,另外就是沒有他們喜歡與習慣的商品(日治初期日本
人的衛生習慣其實跟現代人相比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此外,清朝的市場多半在水路交會處、人群聚集處自然產生。所以廟
口、渡頭、商業聚落,都自然的產生了很多市場。這些市場往往是地方上
的仕紳出面經營的,只是搭幾個草棚、柵欄就營業了。經常發生颳風下雨
,甚至無端倒塌傷人的意外。所以基於衛生與安全的考量,總督府開始介
入市場。
3.交易的不公平
目前我們習慣的標價制度,其實在日治時期是很晚才出現的東西,甚
至日本國內許多地方也還沒有徹底實行標價制。而台灣的市場對於講價更
有一套專門的準則與方法,對台灣人來說這是消費文化,但是對日本人來
說這形同詐欺。尤其當時出現許多台灣菜販賣給日本人高於台灣人數倍的
情形,不斷的在報紙上被批露出來,使得政府必須介入改善這個情況。
從稅收、衛生安全、交易公平來看,大概可以猜到日本會對台灣市場
的建築、經營、屠宰、清潔下手。但是日本國內根本就沒經營過公有市場
,所以總督府必須去參考過去政府官員考察國外市場的結果,將這些外國
市場的衛生、整齊、明亮的特色展現出來。當時制定的市場興建規則相當
的嚴苛,例如護牆版必須有防水性、屋頂需使用不透水材質建材、場內通
道寬 3 米以上、廁所需距離賣場 6 米以上、必須具備排水道與清洗場等
等,而其中又以新起街市場(今西門市場)與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規模
最大。但是在市場的使用上,其實日本人與台灣人是區隔開來的,因為不
管飲食、消費習慣,雙方有很大的差異,而總督府也對於日本人使用的市
場非常的照顧,在整建經費上尤其得到較多的補助,其中包含了現在台北
市的西門市場、南門市場、華山市場,都是日本人專用的市場。而台灣人
所使用的市場自然不如,例如今日的永樂市場、建成市場、松山市場。但
是,不管是台灣人或日本人使用的市場,在衛生檢查上的要求卻是相同的
。
其實日治時期市場的公營,對台灣人來說有利有弊,被抽取稅金、嚴
格管理、限制營業時間等等,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對於有保障的市場環
境、消費者能安心的衛生條件、警察的保護等,卻也是相當有利的因素。
此外日本人對於"市場行為"(私下形成市集)取締非常嚴格,日治初期又不
開放市場民營,所以在台北幾乎都是公設市場的天下,與現在公有市場內
部零零落落,周邊攤販熱鬧滾滾完全不同。
而當時台灣人的市場內究竟賣得是什麼?我們以松山市場(現今留存日
治興建最古老且仍在營業的市場)來看看。
首先一定有冰!
因為當時並沒有冰箱的科技,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叫冰來放在冰櫥為食
品保鮮,所以當時有一句俗語"第一賣冰、第二作醫生、第三開雜某間"因
為家家戶戶要用,簡直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而市場的生鮮食品又更需要
冰塊,所以製冰、賣冰是必須的。
其次一定要有肉
台灣人愛吃雞肉、豬肉,在日治時期一般人家有拜拜才有豬肉吃,平
日頂多是吃吃雞肉、魚肉、貝類等等,這些雞豬也都是在附近合格的公設
屠宰場經過獸醫檢查後蓋印才可販賣的。而魚貝類在松山都是基隆河撈的XD
第三一定要有菜
雖然日治時期農業人口眾多,但是菜販的生意仍然興旺,菜販多半是挑
但在市場廣場販賣,能夠承租的起攤位的人不多。
除此之外,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娛樂飲食多半是豬血湯、米粉湯、米苔目
、愛玉冰、仙草水等等。當然偶爾也是會奢侈吃個冰棒、糕點什麼的。其實
看來,跟現在台灣人喜歡的東西差不了多少。至於課本裡面講到的咖啡廳、
西餐廳,那可是有錢人的消費。另外當時台北最頂級的餐廳是大稻埕的江山
樓,除了繁榮的街道之外,餐館是不多的,但是提供勞動者飲食的攤販卻不
少。關於攤販,日本人也沒放過,後來也訂了〈露店規則〉加以管理規範。
所以日本人會把公設市場蓋得如此好的原因我分析如下:
1.誇耀日本殖民者的能力
2.改善飲食衛生與方便管理
3.讓台灣商人願意進駐
所以這些市場全部都是磚造建築、有透氣窗、具備公廁、專門洗滌場、上下
水道、磚造販賣台、自來水,並且定期進行衛生檢查,違規者輕則法款,重
則驅逐出市場。
至於為何戰後台灣的公營市場開始逐漸凋零,其實市場的凋零與超級市
場的出現與上班族的增加有密切的關係。隨著超市與便利商店的出現,一般
人消費的選擇增加了,明亮便利寬敞的環境是市場所沒有的,此外市場經營
時間的限制造成了這些上班族下班後只能前往私營的黃昏市場或超市等,公
營市場是較晚才加入晚市的競爭。至於為什麼國民黨執政時期對於市場建築
不加以保護,衛生條件惡劣。我認為包含了市場管理者(縣市市場管理局)的
態度,以及台灣人其實並不這麼在乎衛不衛生有關係。至於市場建築,說難
聽一點,那些漂亮的神社就沒少拆了,市場算什麼?沒有全部打掉只是因為
有用途,才不是什麼市場漂亮不漂亮。
最後來點小知識
日治時期官方最早開始管理的市場,是高雄的鳳山魚菜市場
而全台灣保留最完整且仍然在經營的,是饒河街的松山市場
歡迎大家去看看松山市場
裡面的橫梁與建築本體都是在1909與1931分兩次建成的
感謝耐心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