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做過生意也都聽說過,做生意最大的投入成本,就是「租金」跟「人事」!
首先1、服務業佔了台灣產值70%
2、企業總數中,中小企業佔98%
3、中小企業佔就業人口77%
從馬政府上任以來,
一、不斷重複快快大漲,慢慢小跌油電價格的動作。
set1.成本快快大漲,逼迫淨利過低的公司/店家,直接提高其售價,大店家連帶跟進,產生
set2.成本慢慢小跌,不太會有人開砲做價格戰,店家獲利提高。
set3.房東提高租金,吃光利潤
(吃掉本可作為加薪搶才,投入研發的利潤剩餘)
set4.房租提高(EPS),房價租金比(本益比)降低,房價行情再度預期式飆漲。
不斷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
二, 攻擊店家租金與人事成本兩個軟肋。
1、提高打工族基本薪資,將打工族的薪資提高,逼迫膽小不就範的店家漲價。
(原本學生工讀的工作,服務生 飲料店員等低薪工作,薪資瞬間拉高到正常水平,也導致現
2、濫開題材,協助建商炒高房價行情。
小企業普遍沒有更賺錢,利潤空間一直維持很小,所以台灣多數就業人口,薪水根本漲不動,
然後又怕濫炒成本,把中小企全部搞死或造成過大反彈。
大量釋出22K工作,使其正常薪資低標,不至於連帶上漲(行情打壓),鎖在與工讀生相去不?
一手拉高物價,一手打壓薪資
種種不合理的舉動,我認為其目的是為了把台灣人洗到中國生活就業。
(人才也可去中國領50K 100K啊~)
再把中國富裕人口拉過來生活置產。
透過人員移動互洗,達成兩岸的統一的有利局面。
不然真的很難以解釋為何這麼做。
企業賺不夠,人民無法加薪,你又視而不見就算了。
偏偏馬政府,動作又很大,舉債投資又超多,擺明是這一切的主導者。
裝無辜說的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