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有錢人在玩的
各位朋友應該或多或少也知道,古代科舉跟現在聯考一樣,
但是科舉下的考生,每個家裡都是有錢人,如果不有錢的,
至少要整個家族聯合起來供養他從小一直唸書。
在美國,你不是小康家庭以上的人,根本腦子連念大學的念頭
都不敢有。一來你家沒錢,二來你有種去貸款人家也不借你。
這叫做「死了這條心」,該去修車就去修車,該去賣場當服務
生就去當服務生,這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因為社會階層本來就需要廣大的勞動人口來維持運作,那麼這些
該修車的,該去賣便當的,他們會在合適的年齡就投入社會。
台灣也是如此,只是台灣的玩法,讓你要去修車的人,還不得
不跟人家去念四年大學,最後有些人想不開,不去修車,不去賣便當,
跑去搞直銷,這怎麼可以?
該幹嘛就幹嘛,才是維持社會運作的道理呀!
看到這邊大家可能很不開燻,什麼什麼?你意思就是說,該魯的就去魯?
該溫的就去溫?
是的,你沒看錯,社會階級就是這樣來的,如果你想讓子孫脫貧,
至少要犧牲你自己這一輩子,跟你兒子的一代,來成就你的孫子。
那要看個人怎麼想,如果你不犧牲,那你兒子就是跟你一樣,
你兒子不肯犧牲,那你孫子也跟你們一樣。
(當然考醫科是直接翻身的方式,但錄取率低阿,整體流動還是很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