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一個問題
地區發展不均的問題已經很久了
近年來官員們不但無視
而且更有加劇的現象
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人口患不均
[城市化加劇:大城市的人流就像蝗蟲過境]
大北部營業收入占了全國的六成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6/2782/05.pdf
北部房價:
http://udn.com/news/story/7339/744575-北漂青年-恐成房價推手
都市更新困難阻力過高,而空間不足下只能住遠一點以時間換空間
百萬人口通勤時間成本也是台灣社會每天被浪費的重要資源
加上工時過長更成民生問題
用電吃緊:
http://www.npf.org.tw/post/3/13981
人口再平衡除了緩和核電問題,選項增加外
減少南電北送就減少送電功率消耗
減少浪費,相對上等同於發電量增加了
如此造成的的民生物價凍漲才有意義
北部人過節必塞車: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68687
台北除了戶籍外的常住人口到底有多少?
即將外溢宜蘭:推升房價+塞車
http://udn.com/news/story/7505/620269-車潮圍城-羅東到台北7小時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41228/
如台鐵塞車影響到花東民眾權益
桃園機場的負荷量: 舊聞
http://fabg.pixnet.net/blog/post/30000861-機場準備好了嗎?—桃園機場近5年營運
剖析-%28
其他地區的機場航班並不那麼忙碌,而桃機承擔將近全國一半人口
而由於第三跑道擴建,近來部分航空公司航線改往高雄機場
另一個連帶相關議題是松機問題
當選項越來越少,僵局就出現了,政府也將做不了什麼事
另還可以影響高鐵各站的營運
各站客群增大 才能更快攤平成本
地方公共運輸系統無法發展,人口常住人口過少
作為對比,鄰近城市人口多可以支撐起鄰近山區的公共運輸
例如新北市 台北市
但台灣其他地區就連城鎮人口都減少了 更無法支撐山區交通
也將使得偏鄉問題更嚴重 到頭來中央必須花費更多稅金投入
政府是這樣做事的...
例如:
大學宿舍不足(且設備破爛)情況下,數十萬外宿學生只能與民爭房,更推升房租
學子無可避免的為了教育,只能選擇花錢離鄉北上,對比北部學生可選擇住家裡
將更加深貧富差距
現在教育部長的大學整併政策北重南輕,城鄉差距將更嚴重
同時各大學硬體設備發展受限於土地,教學研究成本也更高昂(等同補助大幅縮水)
http://udn.com/news/story/9/804559-少子化-未來大學北重南輕
五年五百億的補助
http://news.secr.ncku.edu.tw/files/15-1054-77238,c9485-1.php?Lang=zh-tw
補助創業很難成功,大都市資本太貴成本太高,哪來的車庫創業
而地方人口少人力資本不足,市場也太小
地區發展也會嚴重影響產業政策 與人口政策
例如當地薪資與就業缺工問題
http://ppt.cc/y-2Y
地區老齡化與照顧問題
http://www.taiwanngo.tw/files/13-1000-9962-1.php?Lang=zh-tw
鄉村人口過低 地方城市青年人口不夠多 地方就業市場太小 薪資不佳
也會影響老齡照顧與扶養問題 進一步增加獨居老人等社會問題
地方人口繼續減少 原本不是偏鄉的地區也相對成為偏鄉
人口無法支撐起規模的民生設施 無法自給 只能仰賴補助
更不用談到各地區的後備役兵源不足
如何守住台灣防登陸與反擊作戰?
台北在海島的某一端,離開台北只有另一個方向
這就注定了它規模有一定限制
這些問題都是當初累積十多年前沒有解決的問題
有中國過快城鎮化的不穩定案例
有日本區域均衡發展的均富案例
這些系統性問題沒有廣大民意的普遍認知 就沒辦法製造社會壓力催促政府解決
從居住地區人口下手
會是最快也最"全面"且"同時"緩和/解決所有爭議問題的方法
為未來發展爭取更多緩衝時間空間
像教育部的這個政策則是反其道而行
只考慮現在的人口狀況
卻沒有考慮到教育部本身具有引導人口流向的能力
假設因應人口實際狀況 一半的人口在北部
也等於北部將擁有一半學校 這對高教發展利大於弊?
每一個小政策都重北輕南
再過度集中下去 所有台灣基礎設施的當初設計根本跟不上更新再造
難道不會走向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