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姓為氏:如姬、姚、姜、嬴、風等。
2.
以國為氏:周代曾分封170多個諸侯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如夏、商、周、魯、唐、虞、宋、齊、衛、陳、鄭、蔡、許、
黃、吳、蔣、魏、徐、曹、何、梁、朱、江、黃、胡、沈、鄧、
賴、紀、薛、田、趙、杜、畢、蕭、管、賈、龔、羅、曾、洪等。
3.
以邑為氏:如周代曹叔之後,其支子封於卞(今山東泗水縣東)。
例如:卞、馮、崔、楊、白、馬、毛、鹿、鍾、鮑、費、盧、苗、
平、上官、鄒、葉、蘇、柳等。
4.以地為氏:據鄭樵《通志》:
「商相傅說之後,築於傅巖,因以為氏。」
例如:池、立、傅、橋、關、西門、南廓等。
5.以鄉為氏:如陸、郝、龐、閻等。
6.以名為氏:春秋時,楚丈夫叔山冉之後,其子孫以王父名為氏,即姓「冉」。
例如冉、湯、金、龍、高、童、余、柯、莫、
柴、段、連、駱、熊、奚、伍、皮、招、易等。
7.以字為氏:春秋時,鄭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即姓「游」。
例如:游、張、董、石、施、袁、潘、孔、包、牛、成、孫、賀、顏等。
8.以官為氏:例如史、師、帥、司馬、司徒、司寇、席、錢、李(理)等。
9.以爵為氏:例如:王、侯、皇、公等。
10.以技為氏:例如:陶、卜、屠、甄(製造陶器者)、巫等。
11.以諡(人死後,就其生前行跡,所加的封號)為氏:
例如:莊、嚴、襄、康、武穆、桓、文、宣、閔、簡等。
12.以事為氏:因夏代少康之母自竇(孔穴)逃難,而生少康,
故其後代姓竇,例如:車、竇等。
13.避諱:如匡氏因須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名,只得改為康氏;
丘逢甲因須避孔子(孔丘)之名,只得改為邱逢甲。
14.複姓:如(大寮)張簡、(西螺)張廖、(新屋)范姜、姜林、邱魏等。
二、堂號的分類:
堂號是每一姓氏的淵源,也是每一姓氏的代稱。
客家人的正廳都掛起祖先的堂號,視為光榮的標記,
以明木本水源之所自,藉以緬懷先祖之創業垂統,以光前裕後。
今將堂號分類如下:
(一)總堂號:以發祥地為根據,舉例如下如
1.太原堂(山西太原):王、祝、溫、郭、霍、羊、祁、、武、祝、宮、溫等。
2.天水堂(甘肅天水):莊、趙、尹、秦、狄等。
3.平陽堂(山西臨汾):歐、牟、汪、巫、柴、解等。
4.弘農堂(河南弘農):楊、譚等。
5.西河堂(山西離石縣一帶):林、毛、卜、卓、宰、靳、卓等。
6.江夏堂(武漢江夏):黃、費等。
7.汝南堂(河南汝南):周、袁、廖、齊等。
8.安定堂(甘肅安定):胡、梁、伍等。
9.扶風堂(陜西長安):萬、班、馬、魯等。
10.延陵堂(江蘇武進):吳、龔等。
11.京兆堂(陝西西安):史、黎、宋、未、杜、康、段、冷、車等。
12.河東堂(山西夏縣):呂、柳、薛、裴、衛等。
13.河南堂(河南陽縣):方、丘、邱、寇、褚等。
14.河間堂(河北獻縣):詹、章、凌、俞、畢等。
15.沛國堂(安徽宿縣):朱等。
16.東海堂(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地區):徐、有、茅、等。
17.東魯堂(山東東魯):顏、孔等。
18.東萊堂(山東東萊):呂、王等。
19.武威堂(甘肅武威):石等。
20.武功堂(陝西武功):蘇等。
21.南陽堂(河南南陽):葉、白、鄧、姬、許、翟、韓等。
22.高陽堂(河北高陽):許等。
23.清河堂(河北清河):張、傅等。
24.陳留堂(河南陳留):謝、阮等。
25.彭城堂(江蘇銅山):劉、金、錢等。
26.燉煌堂(甘肅敦煌):洪等。
27.渤海堂(河北河間):高、封、甘、歐陽等。
28.鉅鹿堂(河北鉅鹿):魏等。
29.滎陽堂(河南滎陽):鄭等。
30.廣陵堂(江蘇都縣):蕭。
31.潁川堂(河南潁水):陳、鍾、賴等。
32.豫章堂(江西南昌):羅等。
33.濟陽堂(山東定陶):蔡、柯、江、陶等。
34.隴西堂(甘肅隴西):李、牛等。
(二)分堂號:某一姓氏自發祥地遷至他郡,其後傳衍,
遂成該地之望族,即謂此姓氏望自該郡。舉例如下:
1.王姓:山陽、天水、中山、北海、京兆、河東、
河間、東海、東萊、金城、高平、陳留、新野、新蔡、瑯琊(ㄧㄝˊ)等。
2.陳姓:下邳(ㄆㄟˊ)、汝南、河南、東海、陳留、廣陵等。
3.林姓:南安。
4.張姓:太原、中山、吳郡、安定、汲郡、南陽、沛國、武威、高平等。
5.蔡姓:濟南。
台灣人是不是 姓氏 最多的呢???
http://www.khcc.gov.tw/PhotoData/PIC98092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