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olkjhbv (polkjhbv)》之銘言:
: 去年公共運輸載32億人 逾7成仍愛汽機車
: 2015年05月01日11:37
: 交通部致力推動公共運輸,根據交通部最新調查,去年2014年公共運輸載客量高達32億人
: 次,較尚未推動相關計畫前的2009年26.6億人次增加2成,且有10各縣市公共運輸市佔率
: 創6年新高。不過調查也發現高達7成民眾外出仍依賴騎機車或開車,機車仍居高不下,約
: 4成7,遠高於公車和捷運的1成。
其實這跟戰後交通政策的轉變有關係
戰前台灣鐵路網相當密集,除了主幹線以外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支線
包括糖業鐵路、林業鐵路、鹽業鐵路以及其他的私人經營的鐵道會社
使得戰前台灣的鐵路網密集程度幾乎不下於日本本土
現在日本鐵路也是除了JR主幹線之外還有一拖拉庫的私鐵
平時通勤往來能用,下班放假出遊更是好用
造就了日本豐盛的鐵道文化
台灣呢?戰後kmt交通政策可能是受到美國影響,從鐵路主義一變而為公路主義
之後就是公路一直蓋、鐵路一直拆
各式產業鐵路先後停駛(只留下極少數如阿里山森鐵),一些支線廢掉或乾脆拆掉
而受到公路主義影響,有些支線被拆的時候當地居民還大聲叫好(ex:台中后里線)
沒有人注意到,鐵路是大眾運輸很重要的一環
大家只注意到鐵路妨礙發展和汽機車交通,沒有人注意到汽機車是種有排他性的交通工具
首先未成年人不能使用,老年人自行駕車也很危險
此外還有傷殘人士,例如因色盲、弱勢而不能考駕照的,難道他們就沒有出門的自由嗎?
你說叫人載就好?你以為別人都不用上班上課嗎?
錯誤的政策就因為人民的愚昧而一直延續下去,實在可悲
公路主義還需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密度的高低
像美國平均人口密度較低,搞公路主義問題還算小的(頂多就市區沒落、人口往郊區分散)
台灣和日本都是人口密度高、而且山多平地少的國家,要搞公路主義問題就大了
除了造成都市發展分散化以外,因為平地少人口又多,人人開車騎車必然造成交通擁擠
而只要一擠人就會失去耐性,這應該就是為什麼台灣人在路上脾氣會變差的原因
道路糾紛、車禍自然也就連綿不絕
為了減少問題,大家想到的方法就是把路拓寬,甚至開更多路
路開完了,交通可能暫時變順暢,就更沒有人肯去搭乘大眾運輸(因為大眾運輸都走市區,一定比較慢)
於是鼓勵更多人開車騎車,然後交通繼續擁擠.....
基本上就是個持續惡化的無限迴圈(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