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IFF ( 向問天 )》之銘言:
: 商周是不同民族
: 商崇鳳鳥 周崇熊
: 東亞與東南亞 原先是黏著語(如日語)
: 約商時 漢字成熟 才漸變為孤立語
: 商時的漢字甲骨文 象形更具像 在造字或演變上也比較有活力
: 但周滅商時發生嚴重的文化斷層問題。
: 商紂王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王
: 代表性的指標是:百姓非常愛戴商紂王。
: 而周滅商的過程 受到商民很強烈的抵抗。
: 事後,商民與新政府的配合度自然也很低。
: 而文字又是少數商人才掌握的技藝;自然產生了傳承斷層問題。
你的說法在一段出了很大的問題。
商跟周是同時存在的,
周也沒有滅了商,
所謂的武王伐紂,是商取代了周的共主地位。
那個時候一堆諸侯國好不好……
: 周殷商禮。
: 周朝在沒有達人指點得狀況下,糊亂抄了商禮與文字。
這事不會發生,也沒有發生。
是周代商,不是滅商。
: 從此以後,象形字的創造力就消失了。"字的元素"不再增加。
不是創造力消失,而是當時的字足以滿足當時的需要。
: 而且,用字的人只知到死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死記硬抄。從象形到大篆然後小篆然後隸書。每轉一次手 就訛誤一次。
不是死記硬抄,這叫筆畫簡省。
有些字難寫到靠北……
然後,在文字上作出大整合的,是秦朝。將六國文字統一。
: 到了隸書時代,士人們甚至已經不知到有過甲骨文了、
: 不知到漢字與"圖畫"的關係 曾經遠遠地更加緊密、字就是畫。
沒有這回事。
《說文解字》是漢代作品,六書的說法中有象形啊……
不過,知道有甲骨文跟看得懂是兩回事。
: 後代一直有在造字,但多是缺乏整體大局觀的創造,又或者是小打小鬧。
: 只是在既有的"字素"上湊合而已。
: 隋唐中古以後,因應生活環境變更多元且複雜;需要更多描述工具
: 漢字失去創造增長能力 便無法與時具進,
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啊……
: 於是 "多字成詞"趨勢漸顯:
: "石"變成"石頭" "虎"變"老虎"
這個,很後來的事……
: 詞變長後,音就退化了。從八九個聲調 退為五個聲調
基本上,音的變化跟簡省,跟詞的長短無關……
跟字的組合有關。
「中山北路」的北,跟「西北方」的北,念起來就不一樣了……
: 自商至今凡三千年。這三千年其實是漢字退化衰弱的過程。
: 吾輩其無嘆乎?
你應該不是中文系的吧,
跟我學得差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