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歷史公民
比較少人注意到的是,與此同時,國文課綱也被「微調」了。
在官方說法裡,國文課綱只「微調」了兩處。但是,對照若拿98課綱(以下簡稱「舊課綱
」)和「微調」之後的103課綱(以下簡稱「新課綱」)相比,政府很明顯再次說謊。新
舊課綱主要有底下五個部分的差異:
一、教材當中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問題。
在舊課綱當中,文言文比例是累進制的是高一40%、高二45%、高三50%,各家教科書可保
留正負5%增減的空間。因為文言文對學生來說通常是比較困難、比較遙遠而無切身關係的
作品,因此年級越低比例越低,基本還是顧及了由淺到深、由近及遠的教學原理。
但在新課綱裡,取消了各年級累進的精神,直接一筆規定總體文言文比例是45%-65%,沒
有另訂增減空間。也就是說,在舊課綱當中,文言文比例最多是45%、50%、55%;最低是
35%、40%、45%,白話文基本上還保留一半的空間。而在新課綱裡文言文比例最低就是
45%,最高上限也猛然衝到65%。國文教材中向來弱勢的白話文「保障名額」,會只剩下
35%。而在沒有累進規定的情況下,學生可能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接觸大量的文言文作品。
二、除了比例問題,文言文選材的內容也被調整了。
無論新舊課綱,最後都列了一份所謂的「編選參考」的清單,提供30到40篇文言文篇目。
實務上來說,雖然沒有規定這些文章都要選,只是「建議」,但沒有一家出版社敢獨漏,
所有版本都會入選——因為大家預設考題會從這邊出。在舊課綱裡,編選參考清單有40篇
,其中台灣題材的有8篇;而在新課綱裡,參考清單有30篇,其中台灣題材的剩下3篇。台
灣題材從20%掉到10%,前面條文保證的「應包含本土素材作品」完全是口惠而不實。
三、與國文相關的選修科目建議。
在舊課綱裡,建議學校還可以開始其他與語文相關的選修科目:「國文教學除本科外,另
設選修科目:包括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論孟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但新課綱卻
不知道為什麼另外獨立弄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一條,詳細規定條件,但其他選修科目
卻都沒有提及。
新課綱將上述條文拆成如下兩條:「(二)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中華文化基本教
材,以列為語文類選修為原則。該科目在三年選修課程中,每學期 1 學分,共 4 學分,
並以同一學年連續排課為原則。 (三)國文教學除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選修課程外,
另設選修科目:包括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國學常識、語文表達及應用。」在實務上
,這麼鉅細彌遺的規定幾乎是「強烈暗示」學校應該開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個「選
修」科目,而其他選修科目真的就是「選修」,可開可不開。
這麼詳細的說法,也傷害到選修的精神和教師的專業自主判斷——如果有教師覺得只需要
開設2學分可不可以呢?另外,「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傳統上也都是文言文(這點我也
覺得非常可以商榷,難道民國以後的思想史學者都沒有選讀的價值嗎?),搭配上述文言
文比例的討論,這幾乎可以確定文言文比例最高可以衝破七成。
四、舊課綱的「核心能力」一節完全刪除。
不管是新舊課綱,都強調國文科的目的是培養「本國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但兩者的差
別是,舊課綱的第二個小節明訂了關於「聽說讀寫」的「核心能力」,在分別設定了三到
四個指標。雖然這些指標有些仍然略顯含糊,但至少有比較進步的教育專業,知道必須透
過「核心能力指標」來確定該科目是否達成教學目標。但是,在新課綱中,這個小節完全
被刪除了,一字解釋都沒有。這樣一來,我們要用什麼標準來確定是否教學成功?
五、最後,新課綱刪除了舊課綱當中一條關於選文議題設定的描述。
舊課綱中有一條,說明國文課本選文應該儘量顧及的標準:「選文應語言曉暢、具文學性
,並顧及當代議題(如:海洋文化、性別平等、人權法治、生命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
展、多元文化等議題)。」而在新課綱當中,這條連「調」都沒有「調」,直接刪除了。
事實上,我認為這是新版課綱最不可原諒的部分。
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全世界的文學作品都致力於表達各種社會議題、透過文學的力量
與社會互動,不管是台灣還是中國都不例外。這也是為什麼舊課綱將之納入選文標準的原
因。不管站在統獨立場的哪一邊,憑什麼可以忽視上述概念?這背後透露的是什麼樣的文
學想像?(文學不應該干政、只應該風花雪月,是嗎?)如果說「海洋文化」是前政府設
定的文化政策方向,馬政府不同意這個方針,那還猶有討論空間,但你要憑什麼理由告訴
我「性別平等、人權法治、生命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這些議題不重要
,不必談?
有沒有這方面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