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吃光光
之前稍微接觸到中德關係這部分
原PO問的湘淮軍為何採用德制的原因
部分是清政府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以夷制夷政策所致
所謂以夷制夷...
就是放給那些歪國人自己互咬
只要他們內部在吵利益,就不會聯合起來跟中國要求更多利益
因此在這種觀念下,清政府借助其他外國勢力抵抗特定國家是常有的事
鴉片戰爭後,廣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大批外商進駐
尚未統一的日耳曼地區也想分杯羹,但只有軍火銷量(走私)還不錯
到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之亂時,清政府與英法兩國合作
尤其是福建清軍與福州馬尾造船廠深受法國影響
這讓左宗棠(湘軍重要人物)覺得不妙,想盡快拉進其他勢力來平衡
此時毛遂自薦的其他勢力就是日耳曼
而且因日耳曼地區願意以較低要求與清政府合作
讓左宗棠認為他們不像法國人一樣對華有政治野心
於是在平定回亂期間大量使用德制武器
並聘請德國軍火商Tegel為軍事教練
用來壓制法國人在清軍內的勢力
另一方面,1860~1870間的日耳曼正在進行統一運動
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同時也是淮軍統領)見證到普法戰爭時普魯士陸軍的勇猛
所以他便聘請普魯士教官來訓練淮軍
不久滇案爆發讓中英關係緊張,已統一的德國派出第二任駐華公使布蘭德
想在中英關係之間撈點好處
布蘭德向李鴻章提出多項福利,
包括清政府向德貸款享有低利率、購買武器不加價等等
其中「可以派人來德國留學」這項吸引了李鴻章
加上淮軍炮隊的德籍顧問李勱協正好期滿回國
所以李鴻章就派了七名留學生到德國留學
不過同時期清政府也有派人到英法留學
這些留學生回國後,英國留學生服務於海軍
而德國留學生則留在直隸淮軍服務
以上是湘、淮軍為什麼多採用德制的原因和後續
還有請其他高人補充
參考資料:
1.余文堂,〈清末首屆留德軍事學生研究(1876-1882)〉
2.余文堂,〈清末德國對華軍售的緣起-以克魯伯鋼鐵公司( Krupp )為例〉
3.上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