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中時電子報
2.完整新聞標題:
堅持東方底蘊 作品充滿台灣味
3.完整新聞內文:
「音樂可以無國界,但不可以無國籍。」馬水龍不但致力創作,更多時間花在音樂教育上
,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對於台灣音樂主體性的堅持,從不曾大力鼓吹,猛喊口號,而是在
作品中作出最好的實踐。
從《竇娥冤》、《孔雀東南飛》等中國古典取材,到《梆笛協奏曲》讓全世界聽見台灣的
創作;2002年以雙簧管與鋼琴二重奏編制所寫的《懷念》情感真摯,2005年古箏獨奏曲《
尋》充滿靈動,也成馬水龍代表作。
晚期馬水龍致力創作弦樂四重奏、八把大提琴等特殊室內樂編制組合,讓他的音樂更顯獨
特。
馬水龍的作品類型豐富,有舞台劇、管弦樂曲、管樂曲、室內樂到藝術歌曲,同時編寫超
過50首以上的民歌。其中鋼琴曲尤其豐富,靈感來自愛妻鋼琴家許子珍,馬水龍作曲都是
許子珍先在琴鍵上試奏修改,最後成曲。前文建會主委、馬水龍的老師申學庸就笑他們:
「你們都不講話,要怎麼談戀愛?」
申學庸難過地說,馬水龍做事認真,個性耿直,每件事情都循規蹈矩,「以傳統素材為創
作元素,為台灣現代音樂發展開創新的境界。」
知名作曲家賴德和是他的學弟,他們一起成立「向日葵樂會」,「馬水龍作品中東方與西
方交會的美學,是我們這一代所吸收的養分,馬水龍從小在戲棚下長大,將這些傳統變成
音樂的素材,讓音樂充滿台灣味。」
前北藝大校長朱宗慶說,馬水龍創立國立藝術學院時,大膽啟用如他剛從維也納返國的「
新人」,「若說台灣的打擊樂發展成熟,都要感謝馬老師。」
為馬水龍錄製《梆笛協奏曲》的笛子演奏家陳中申說,馬水龍讓梆笛這樣短短小小的笛子
發光發熱,「馬水龍當年創立北藝大時,要求每一位音樂系學生都要主修一樣傳統樂器,
要讓傳統跟音樂創作不脫節。」這一點讓北藝大音樂系創立初期有非常大的辨識度與穩固
的基礎。
4.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2000464-260115
5.備註:
第3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曲家馬水龍大師於5月2日逝世,享壽76歲。
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音樂總監謝宛臻說,馬水龍走得很瀟灑,
連家祭、公祭都未舉辦,上周已入塔。
公視會在十六,十七號播出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