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中國」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作者: Leika (裁作短歌行)   2015-05-15 00:51:55
「中國」這兩字最早出現於地球上的記錄,目前已知可考的是距今3000年前“ㄤ可”尊
(ㄏㄜˊ,輸入法無,ㄤ上還有一個類片假名フ)上122字銘文中之:「余其宅玆中國」。
余為周武王自稱,此為成王轉述其父武王之言;ㄏㄜˊ是成王的臣侯,他把當時所聽到
成王為雒邑完工的賀詞,鐫記於尊器上。因此,“中國”至晚出現於3000年前周朝開國
時,(當然也可以在許多文獻上看到商朝人也提及中國,不過那些都是二手史料了...)
而其本意=今洛陽一帶而已...這是非常遠古的史實:鐵器應用才剛在人類社會萌芽,
在西洋是舊約聖經的大衛王時期,在東洋則是日本剛進入農耕時代而已...
中國,自ㄏㄜˊ尊出土的周初以來,其涵義就隨歷史而不斷擴大(因漢人活動也在擴大)
...從古文獻可知,至魏晉時,所謂「中國」至少已從河洛擴張至關中、合稱「中原」。
按:最狹義的關中,即四關之內的地域-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
(漢人李登輝表示:"立足大台灣,建設新中原"...@@)
換言之,中國=中原=河南+陝南&晉冀南方=區域(而非指政權~)...這樣的「中國」,
不包括長城邊塞、臨海區與長江以南;這定義下的「中國」地區,在中國史上維持了
非常久、近千年的時間。(迄南宋甚至有稱金朝為中國的時候~)
1367A.D.,元至正最後一年/明洪武前一年,宋濂為朱元璋北伐所草之〈討元檄文〉曰: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
者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按:我若是滿人,絕不讓此文流傳迄今)
信乎不謬。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
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
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
湖、湘、漢沔,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
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
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挈家北走
,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
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汙腥膻,生民擾攘,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
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
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觀此反映時局與漢民族意識轉捩點的第一手史料,可知幾點:
1.夷狄和中國,在漢人眼中,仍是不平等的關係;夷狄應居「中國」之外。
2.仍持續擴大的「中原」,與「中國」至此已有較清楚的界分概念:
中原:朱元璋下令馳諭此文至齊、魯、河、洛、燕、薊、秦、晉等北地自然屬之。
中國:凡漢人長居之地皆屬之。
3.「華夏」至此已是漢民族公開且官方認證的籠統稱呼,然蒙古人與色目人(如維吾爾族)
始終非屬「華夏族類」。
4.「中華」、「華夏」的名號,其實早在上古史階段就出現,「華夏」至晚出現於
500B.C.的《左傳》中,「中華」至晚出現於291A.D.的《三國志》中,只是在這昭告
「天下」的著名國際新聞稿中,這些名號總算堂堂公告上市了...然其仍為「中國」
之美稱,並非民族專稱;“中國之民”、“中國之人”、“中夏之民”有之,而
仍無“中國人”之說出現;故中國仍屬文化地理之概念,然亦漸具近代國格性,
從“雪中國之恥”一語可得知。
故不難發現,正當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各民族的國族意識逐漸興起之際,
元末明初的中國之國族觀卻是:
1.民族觀:“中國人”至此未有;有的仍是“華夏民族”,所指甚為明白,即廣義的
漢人;“胡虜”所相對者,也是“中華”而非中國。
2.國家觀:“中國”出現,至此已是“漢人國”整體之稱,而非過去大陸地理之局部。
當時的漢人,最大限度是自詡「我是漢人-華夏之人,吾人吾地即中國,國號是明」
(Ex.當代俄人:咱是斯拉夫族-俄羅斯人,構成俄國,國號是俄羅斯聯邦。)
也因此“華人”意識在中國史上,早於“中國人”意識;
而“中國”概念的成熟,也早於“中國人”概念。
但隨著西力東漸的影響,漢人逐漸瞭解近代國族文明後,漢人自稱為中國人,那也只是
遲早之事......至清代「中原十八省」的觀念已然出現,較明初侷限於華北而已更為擴
大;而“中國”和“大清國”幾成同義詞-更深入地來觀照,我們不難發現State/Empire
間的分野界線,對中國歷史文明經驗下(天下觀)的漢人來說,是不具意義的。
到了清末,更有從日本由外文所譯來的“支那”作為中國之名──本無貶義,自古即有
佛經從梵文譯中國為支那,部分清末民初的新知識份子也採用之...但日本崛起於日俄、
馬關後,為建立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便在官方引導媒體下,「以"支那"去"中國"化」,
自此中國、清國、支那三者更搞在一起...
到五四運動後,"支那"在中日民間已是廣為認知的貶義詞(隨日軍活動而深化)...但當時
中國的百姓連吃飽都有問題了,所以也不大會去釐清...北洋、國民政府相繼以行政命令
禁用「支那」,二戰後甚至讓戰敗國日本,也都明文約束了國內官方文書與媒體;
弔詭的是,曾因日本帝國崛起的貶義詞"支那",在當代中國崛起風潮下,在日本與台灣
新一波的反中情結下,同樣掀起波瀾...曾公開斥責"支那"的日本政治人物不計其數,
台灣相對之下還算客氣的(檯面上的頭面人物,其實還沒人公開用這貶義詞。)
支那一詞,本無不雅,之所以為中國人所使用,是自近代中國人大量留學日本後,所帶
回來的思想產物,即便孫文、宋教仁的著作,也曾以支那為中國之名......由此看來,
“支那”自是沒問題,在當時中國天下觀未轉為民族國家觀之際,這些先驅者經東方文
明先進國日本所引進的國族新稱謂,起初也的確沒有什麼貶意。
但理性上確實不宜再稱中國為支那,是根據兩個理性因素(如埃及不該被稱吉普賽):
1.中國人在近代文明開化的過程中,因不願支那成為列強口中之輕蔑語,而於民國成立
後,決議採行使用更為普及久遠的中國來代替支那...這很合理──
事實上非僅中國,幾乎所有的國家名稱,都是自我語言下之美稱──只是日中兩國
(乃至第三國台灣)在共同識得同源的漢字下,無法苟同存有敵意的對方...中國方面,
也有否認"日本"(也是種自我中心)而蔑稱其"甲片"的偏激者存在...這些都很幼稚...
2.不用外國之音譯名為現代化國名,而有尊嚴地以固有慣稱做為國名,也很合理......
稍識日文者都知道,有文化程度的日本人不喜歡用“Japan”稱呼本國,他們傾向
用日語譯音之“Nippon”稱呼日本。(PS.OXnese,在英文中實有輕蔑意...)
其實所有的族、國概念都是後設的,所以名義之早出晚出,僅具階段意義,而無真實意
義...民族、國號、國家,不盡然相同:
群情激憤時,會看到國族(如Korea,是當初日本為了讓朝鮮在國際會議時列於日本之後
,便在宰制朝鮮後,將其從Corea改為Korea;今韓國持續有向聯合國訴請正名之聲);
政治上的繁文縟節,看到的是國號(如ROC/PRC);現實問題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繼承,
根據的是國家(如China、Russia)。Nation和State間的差異就不多言了......
個人認為,目前中國的問題(或說是政治選擇),是將傳統的Empire概念當作Nation也當作
State解,才讓老外和素來受西方公民理論、西洋史哲影響的台灣知識份子所不解、甚至
質疑...觀察者不妨把立場拉到近代中國的政教領袖身上,就能瞭解其背景與選擇。
綜觀歷史與文化,不論居處各地的漢人之體質基因差異如何,生活於漢民族宗法習俗下
之廣義漢人,在近代稱呼自身為中國人,並沒有歷史詮釋和文化倫理上的問題,前提在
於不涉及政治上的國籍與國家爭議;然而相對的,強納始終未生活於漢人宗法習俗下的
民族(如苗傜、滿蒙、維吾爾、西藏、南島語族等)為中華民族,則於情於理皆悖謬也。
作者: ams9 (大發利市)   2015-05-15 00:54:00
這篇你寫的?
作者: qq251988 (皇民)   2015-05-15 00:56:00
應該是 他2005也發過一樣的文章
作者: ams9 (大發利市)   2015-05-15 01:00:00
翻過中國學者葛劍雄的書 與這篇挺相近
作者: bobju (枯藤老樹昏鴉)   2015-05-15 01:01:00
解釋得很清楚啊~Japan = 甲片 <- 之前從沒聽過 XD
作者: wellein (w.w.)   2015-05-15 01:05:00
最後的小結論有點怪怪。任何的歷史稱呼或文化稱呼,要如何不涉及政治上的意涵呢? 想得有點理想了吧..
作者: ToMoveJizz ( )   2015-05-15 01:12:00
John Go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