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推行仁義禮智信,於當世輔導君王教化人民頗有幫助
2.莊子,主觀唯心主義與佛教類似,道法自然主張無為
倡言“無以人滅夭”(《秋水》),即不要用人力去改變自然。
他以養馬作比喻說:馬生來有蹄可以踐踏霜雪,有毛可以扺禦風寒
,它吃草飲水,揚尾跳跑,怡然自得,這是馬的本性。及至出了善養馬的伯樂
,他削蹄剪毛,絡頭絆足,前施馬銜,後加鞭策,迫使馬忍受饑渴,飛馳猛奔,
於是馬大半被折磨而死。
他欲以此說明仁義禮樂祗能戕害人的本性。莊子還以憤世疾俗的心情譴責當時
的社會:“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他認為“仁義”是用來懲治老百姓的,對於權勢者則不過是欺世盜名的工具。
他以“真人”為人生理想。所謂“真人”就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忘仁義,忘禮樂,忘掉客觀世界,也忘掉自己,從而獲得超現實的精神的自由。
批評孔子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導致天下大亂。
如當代大盜盜跖用道德之名作為護身符為禍天下
盜賊:敢問大王..我們盜賊也有道嗎?
盜跖:當然有,做大盜的人,能預先猜出房間裡的財物在哪裡,叫做"聖"
偷東西的時候,一馬當先叫做"勇"
偷完之後,最後才出來,叫做"義"
判斷情況能不能下手,叫做"智"
把偷來的東西,分得很公平,叫作"仁"
此即盜亦有道 !!
後人認為莊子與老子的學說反映沒落奴隸階級悲觀失望的思想。
3. 老子,自然無為,認為人們和諧相處,不需要有道德約束,也不知道德為何物。
及至“無為”法則被破壞,才有聖者﹑智者出來,制定道德規範,傳授知識,進行教化
,於是產生了是非﹑善惡等觀念,毀譽褒貶﹑爭名逐利的現象跟著而來。
道德不足以約束,又制定法令,結果引起更多的紛爭和更大的混亂。老子認為這就是
人類社會墮落的軌跡。教育既以傳授文化為任務,因被看作是促使人類墮落的工具。
“絕聖棄智”論。
老子認為,人性“復歸”的途徑是“絕聖棄智”,即毀滅文化,取消教育。
糾竟孔子.莊子.老子,誰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