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tvbs.com.tw/life/news-601347/
美國研究:「反社會」人口有4% 改善得靠「制度面」 TVBS
震驚社會的女童割喉案,龔姓嫌犯被認為可能有反社會人格。根據美國學者研究,每25個
人當中就會出現1人,4%機率甚至比厭食症還要高,擁有「反社會特質」,台灣心理師則
認為,直到做出暴力行為之前,其實反社會特質都是能夠被壓抑,甚至改變的,但是不能
夠只批評犯罪者,卻不願意在社會的每個層面中做出改善。
國小老師:「如果當時的角落,距離我(老師)那邊很遠的話,你應該要大叫。」
敏感時刻書本裡知識,比不上提醒小朋友,危險來臨該怎麼做比較重要。國小老師:「然
後如果你覺得,他(陌生人)在後面跟著你,往人多地方非常多。」
「安全」隨堂考,國小學生反應熱烈,甚至有人隨身攜帶哨子自保,台北市校園拉警報,
隔壁的新北市一樣很緊張。
鳳鳴國小校長曾俊凱:「還是有一些家長真的是滿擔心,利用我們家長的群組,通訊軟體
的群組,其實都很多家長就傳給校長,我們在學生朝會的時候,告訴我們全體小朋友,一
些學校比較人煙稀少地方盡量不要去,上廁所最好結伴。」
家長會繃緊神經,校方管控升級,出入校園只能走大門,要是沒有識別證,學生也會主動
通報,能做的盡量想辦法,因為惡意來襲誰也說不準。
國小生:「就有一個人就問我說,你幾歲?哪一個國小?什麼之類的,我就假裝沒有看到
走掉。」
國小生:「問我是什麼國小的?幾歲什麼的,我就會直接不理他,轉身就走。」
尤其是小女生,更容易成為嫌犯鎖定目標,被搭訕經驗幾乎人人都有。國小生:「就是跟
同學一起結伴回家,不要自己一個人。」
國小生:「準備一些表演,需要做準備,就會到一些比較隱密的地方,因為不想讓別人看
到,就曾經也有看到一個叔叔,很莫名其妙的一直在偷窺我們,所以我們就會覺得很緊張
,為什麼他要這樣看。」
社會裡什麼人都有,美國精神病學專家研究當地情況,25個人當中至少會出現一個反社會
人格者,4%機率比起厭食症,甚至結腸癌比例都更高。
臨床心理師王淳弘:「屬於那種暴力型,他的行為是外顯的時候,我們才會注意到,他擁
有這樣反社會性格傾向,但也有一些人他很努力的,在抑制自己的這個部分。」
換句話說心裡面的壞念頭,受到環境影響,輔導之後不見得會付諸行動,如果到監獄調查
,心理師認為擁有反社會人格比例可能接近75%,避免瘋狂行為出現,還是得把焦點回歸
「整個社會」。
臨床心理師王淳弘:「在校園之外呢,我們職場環境安全呢?我們公園的環境安全呢?這
樣的情況是防不勝防的,我認為這根本還是在教育,在我們社會所創造這個經濟環境。」
發生重大案件,除了讓嫌犯付出代價,也該把焦點放大,貧富不均、社會制度不合理,家
庭、學校、媒體可能都有責任,畢竟瘋狂4%不會是個案,因為只要有光就會有黑暗。
備註:
4%有缺陷的基因繼續遺傳著